黃花園村委地處羅坊鎮與水西鎮交界處,隸屬於江邊村委會,全村總面積約600多畝,150戶左右;東臨埠上村,南面槎江村,西面富光村,北靠槐江村,基本地貌以丘陵為主,主要農作物以水稻、棉花、花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花園村委
- 所屬地區:新余市渝水區羅坊鎮
- 地理位置:新余市東部
- 人口:約400人口
歷史,名字來源,文化,
歷史
該村歷史悠久,始祖廖氏可追溯於漢代,歷經各代戰亂於北宋年間廖氏琦玉公逃於此地定居,最初定居於槎江村,取娶生子後產下兩兒子,其小兒結婚後移居至距槎江村北面約五百米的地方開荒種地,從此開始休養生息,繁衍後代,至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
名字來源
根據族普記載,黃花園村地處開闊,交通方便,水利便利,各種農作物長勢良好,春夏之季遍地是黃色花葡,故於乾隆二十五年正式命名為黃花園村,並修建祠堂,與槎江村共編寫族普,以傳後人;
文化
該村不僅在各朝各代培育出不少名人,而且在戲曲文化方面發展較成熟,從元代開始就自創地方戲曲,俗稱“花公”戲,即“花公”戲曲的發源地,最初只是在當地自編自導,自得其樂,經過歷代文化的沉澱與後人不斷完善,慢慢形成地方戲曲文化。尤其在20世紀七十年代初正式成立戲團班子,由團長廖添秀,副團長廖春華的組織與帶領下,組織本村男女骨幹廖禾根、廖寶根、廖件根、廖小平、廖小秋、廖小菊等,開始自編自導、自行創作,並不斷在周邊村鎮演出,慢慢發展到新余市內各鎮演出,如羅坊鎮、水西鎮、水北鎮、北崗鎮、沙土鎮等。經過幾年的努力與發展,該戲曲形成一種地方戲曲文化,並逐步擴大影響範圍,已向新余市周邊縣市擴大傳播,如宜春市、峽江縣、吉安縣等許多地方都留下了戲團班子的聲音和影子;
該村戲團班子目前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與創新,目前在新任團長廖小平的帶領下,隊伍不斷發展與壯大,已形成人數約一百人左右的戲曲隊伍,並結合現代文化發展,不斷創新,把歷史劇與現代劇有機的結合起來,不傳向新社會主義傳播古代文化遺產與現代精神文明成果,並經常在各種場合巡迴演出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