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之萌(黃芝萌)

黃之萌

黃芝萌一般指本詞條

黃之萌(1888—1912),廣東開平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同盟會成員,北京陸軍測繪學堂畢業。1911年,加入京津同盟會暗殺部。武昌起義爆發後,清政府啟用袁世凱,企圖撲滅這場革命。袁世凱出山後,在清政府和革命黨之間大玩兩面手法。黃之萌張先培楊禹昌等赴北京,用炸彈暗殺袁世凱,事敗被捕。不久,慘遭殺害。而後,革命黨人將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和彭家珍的遺體一同安葬在北京三貝子花園薈芳軒內,豎碑銘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之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開平
  • 出生日期:1888年
  • 逝世日期:1912年
  • 職業:革命黨人
  • 畢業院校:北京陸軍測繪學堂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刺殺袁世凱
投身革命,刺殺袁賊,壯烈犧牲,後世紀念,人物墓地,

投身革命

昔日荊軻刺秦王,曾是家喻戶曉的美談。而在中國近代史上,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中,廣東開平也出了一位荊軻式的英雄人物,他就是當年刺殺袁世凱的三英烈之一黃之萌。
黃之萌,祖輩廣東開平,少時思維敏捷,生性剛直,豪爽仗義。在國小時就深受民主革命思潮影響,每於言談間流露捨身盡瘁國事之願。1910年,黃之萌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陸軍測繪學堂。是年農曆十月,他離鄉北上,在武昌偶遇楊禹昌張先培,三人志同道合,遂結為莫逆之交同上北京。
時值革命形勢飛速發展,北方革命黨人到處聯絡同志,物色人才,籌組團體。當年,黃之萌年方二十多歲,正是血氣方剛,尋覓真理,追求變革和光明之時。1911年(清宣統三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爆發,革命勢力如燎原之火,遍及全國,北方相繼成立的革命團體有光復會、革命急進會、女子暗殺團、共和會、鐵學會、北方革命總團等組織。是年十二月初,汪精衛在天津成立同盟會北方支部,汪精衛任支部長,經常往返於京津之間進行活動,覓羅黨人。黃之萌與張先培、傅仲三、李元著等就在這時加入了同盟會北方支部,並相互約言,如果誰為革命犧牲了,就由生存者代通知家屬,以表示革命到底之決心。

刺殺袁賊

這時,滿清政府腐朽無能,危局難支,掌握清政府軍政實權、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的袁世凱奸險狡詐,居心叵測,對於孫中山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極為仇視,袁世凱憑藉北洋勢力和帝國主義支持,妄圖奪取革命勝利果實。後因南方革命黨人內部互相矛盾,被袁世凱利用,同盟會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時,同意立憲黨主張,不以武力奪取政權,把推翻清王朝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
袁世凱一面利用各種手段威逼清帝退位,另一方面耍盡陰謀對付革命黨,圖謀竊國稱帝。北方革命黨人對此十分憤慨,議論紛紛,要求倒袁。他們認為:“今日之事,惟有炸袁乃可了耳。”在此種情況下,革命黨人彭家珍趙鐵橋等在北京發起成立京津同盟會暗殺部,謀劃誅鋤袁世凱。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等一批熱血青年當此危難之時,毅然加入了這一從事暗殺活動之革命秘密組織。
1912年1月初,刺袁行動加緊進行。1月15日,革命黨人打聽到袁世凱上下朝的準確時間後,決定在東華門一帶埋伏對袁世凱進行伏擊,晚上即布置了暗殺計畫,將參與暗殺的人員分成四組:第一組,在三義茶樓偽裝茶客。第二組,張先培楊禹昌等在錫拉胡同天順茶樓潛伏。第三組,黃之萌等在東安市場徘徊潛伏。第四組裝扮行人,在市場附近接應。一切布置就緒,次日即1月16日清晨,黃之萌身懷炸彈,昂首對其他成員相約:“如能倖免,我當再乾,同仁有倖免者,亦如是,死而後已。”隨即往天順茶樓佯裝茶客伺候。
當天上午11時許,袁世凱從清宮退朝出來,先有護車十輛,內坐各部官員侍從。沿街戒備森嚴,兩邊護衛軍弁,刺刀出鞘,銅號聲聲,氣勢肅煞。當時,袁世凱所乘的是一輛金漆朱輪馬車,前後兩旁簇擁一批扈從護衛,正當經過丁字街三義茶樓門口時,突然從茶樓上飛出一顆炸彈,轟隆一聲,硝煙騰起,馬車在慌亂中疾馳而過,剛到天順茶樓門前,又有一顆炸彈橫飛出來,正好落在車棚頂上,隨即滾了下來,轟然爆炸。袁世凱雖然僥倖得免,卻也嚇得魂飛魄散,驚叫駕車者急速揚鞭策馬,在煙霧瀰漫中狼狽逃去。而跟隨在馬車兩旁的衛隊營管帶袁金標和衛兵數人當場斃命,領先開道的侍衛杜保亦重傷而死。

壯烈犧牲

事發時,袁世凱隨行衛隊立即圍擊,大批軍警亦聞訊趕到,包圍現場,搜捕嫌疑人員,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被當場捕獲,其他接應諸人趁亂撤離。袁世凱命令營務處陸建章當晚在密室審問被捕人員。陸建章對三人進行逼供,要他們招供同夥及指使者。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三人堅貞不屈,慷慨激昂,斥責袁世凱是竊國大盜,國人恨之,誅炸袁賊是出自愛國熱情,要殺便殺,別無他說。陸建章用盡酷刑,三人被打的遍體鱗傷,但始終不能從他們嘴裡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在獄中,黃之萌自知必死,留詩以表心志。其詩曰:“朔風砭骨不知寒,幾次同心共此甘。在昔頭皮拼著撞,而今血影散成斑。天悲卻為中原鹿,友死猶存建衛蠻。紅點濺花飛滿地,層層留給後人看。”1912年1月19日,袁世凱命令軍政執法處殺害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三人。當晚,陸建章將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以棉花裹身,滲濕煤油,將三人活活燒死。革命黨人偵悉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三人不幸遇難的訊息後,當晚悄悄將三人遺體運走,密葬於萬牲園的松林內。

後世紀念

1913年,南北和議告成。中國同盟會領導人黃興陳其美北上到京,對黃之萌等三人的英勇作為和視死如歸、以身殉國的革命精神十分敬佩,立即恤千金治喪,追認黃之萌等三人為革命烈士,將遺骸移至北京三貝子花園薈芳軒南面,與炸死良弼而犧牲的彭家珍烈士合冢,稱四烈士墓,並立墓碑述其跡,供後人仰止。
黃之萌等三烈士誅鋤袁世凱雖未達目的而受害犧牲,但其革命英雄行動卻震撼了民賊袁世凱,使之認識到革命的力量真不可侮,人民民眾的威力實不可欺。就在刺袁事件發生後的第十天——民國元年1月26日,袁世凱即與北洋軍將領段祺瑞等47人聯名通電全國,反對君主立憲,確定共和政體,籲請清帝退位,與南京國民政府議和。對此,時人曾評論:“袁世凱幡然為民國,實黃之萌一擊啟之,關係良非鮮淺。他日纂次民國開基勳勞,之萌諒不居二等也!”
黃之萌等人刺殺袁世凱事件發生後,全國上下和廣大革命黨人,無不深受鼓舞,對其英雄壯舉由衷起敬,當時民國國小的國語教科書里就有這樣的課文:“烈士的精神,乾!乾!乾!烈士的武器,炸彈!炸彈!炸彈!對準竊國大盜袁世凱,轟!轟!轟!”其母校貴陽樂群國小還於1912年11月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會上,許多機關、團體、學校和個人敬送輓聯、詩詞和詩文,其中,貴州教育總會敬送的一幅輓聯,充分表達了對烈士的無比推崇和深切告慰:“荊軻刃,張良椎,皆成陳跡。使驚天霹靂手段,推翻專制,海內駭然。雖誤中副車,已大寒敵膽,令滿廷觳觫遜位,萬物昭蘇,佇看銅象旌功,崇拜吾黔真義俠。雍們琴,漸離築,別有傷心。聽薤露慷慨悲歌,憑弔古今,男兒死耳。縱犧牲生命,擲代價頭顱,迨民國建設完成,九原告慰,知必英靈不昧,歡呼萬歲大共和。”
其學侶們還偉其功而為之歌,歌云:江漢滮滮陣雲惡,民軍戢翼漢軍潑,忽然一炸從天來,八旗子弟心膽落。博浪沙中奮一推,祖龍未碎心為催。爭夸一代補天手,誰似前賢愛國心!秋雨瀟瀟風臘臘,應許英魂返麻峽。城郭人民依舊在,惆悵空枝繞三匝。
黃之萌壯志未酬,齎志以歿,犧牲時年僅24歲。其刺袁義舉雖只是短暫一瞬,但其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軀,英勇就義的大無畏革命氣概卻銘記在人們心中,是永遠值得緬懷的。

人物墓地

1912年2月,南京臨時政府褒揚四人的革命業績,追贈彭家珍為大將軍,並為四烈士在西郊農事試驗場,俗稱萬牲園營建墓地,並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在墓地建成之前,彭家珍的遺體已由其親屬運回原籍安葬,墓地建成後入葬的是他的衣冠。楊禹昌黃之萌張先培三烈士原葬北京北面荒郊,墓地建成後遷入。
當時,整個墓地用艾葉青石建成,正中立約8米的紀念碑,碑上刻“彭、楊、黃、張四烈士墓”。四烈士即安葬於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四面的石冢下。文革時期,這裡被夷為平地,烈士墓均已無存。1990年8月這裡建立了四烈士墓紀念遺址石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