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軍成功地突襲波蘭後準備進攻法國,並制訂了嚴密的作戰計畫———“黃色計畫”。然而情報泄密,但就是這份泄密的絕密情報成為德國牽著英法鼻子走的“轡繩”,因為德國就勢成功地設定了一次情報戰騙局。西歐的戰敗,把殘餘英法聯軍推向了死亡之角——敦刻爾克。
基本介紹
- 名稱:黃色計畫
- 地點:荷蘭、比利時、法國
- 時間:1940年5月10日到6月25日
- 參戰方:德、英、荷、比利時、法
- 結果:德軍獲勝
- 主要指揮官:曼施坦因,甘末林,魏剛
戰爭概況,戰爭背景,戰爭兵力,德軍部署,盟軍部署,戰爭過程,全線進攻,元首命令,戰爭教訓,
戰爭概況
二戰時,德軍成功地突襲波蘭後準備進攻法國,並制訂了嚴密的作戰計畫———“黃色”計畫。
就在法國及其盟國的情報人員千方百計窺取德國作戰計畫而苦無結果時,1939年12月底,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英法當局獲得了一份德軍第二航空隊司令官弗爾米發給各兵團指揮官和司令部的第五號訓令。訓令中說明了“黃色計畫”第一方案的作戰企圖,其中包括德軍通過比利時向法國及其盟軍實施主要突擊的方向,對英法盟軍來說,真是喜從天降。
然而,就是這份絕密情報成為德國牽著英法鼻子走的“轡繩”,因為德國就勢成功地設定了一次情報戰騙局。 “黃色計畫”(第一方案)落到英法聯軍手中後,德軍總參謀部認為再實施這一計畫已不可能取得“閃擊”的效果,必須改變西線初期戰役的企圖。原“黃色計畫”在戰線右翼通過比利時中部,爾後轉向西南,直指巴黎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後來決定改為由阿登地區經盧森堡向色當,繼而向西北,然後轉向加萊地區實施縱深分割突擊,割裂英法聯軍的北方集團,並把他們逼到海邊。
“黃色計畫”修改後,隱蔽真正的主要突擊方向對德軍來說意義重大,成為德軍關鍵性的戰略任務,它關係到整個戰局的成敗。為此,德軍開始實施一系列的反情報措施,使英法聯軍確信他們所獲得的“黃色計畫”沒有改變,主要突擊方向仍是經比利時中部地區。
德軍採取的第一項迷惑措施是,在原計畫通過比利時、荷蘭實施進攻的“B”集團軍群內建立強大的軍隊集團,並集中在原計畫的主要突擊方向上,而新選定的主攻戰略集團“A”集團軍群則隱蔽在遠離國境線150公里至200公里的位置。同時,德軍戰略展開的指令是按“黃色計畫”第一方案的精神擬制的,但下達指令時指出,可以不執行指令中的一些措施,除非有最高統帥部的命令。為了不引起盟軍懷疑,德軍多次召集高級將領討論第一方案,討論中肯定主要突擊方向仍是通過比利時指向法國。
德國的第二項迷惑措施故意“泄露”一些“絕密”情報。為使英法“死心”認定德軍“黃色計畫”沒有改變,德國在中立國和親德國的外交人員中故意抬高原計畫制訂者的戰略思想;在明知有敵人竊聽的電話線路上通話,“無意中”泄漏德軍要進攻荷蘭和比利時;在許多秘密檔案中,包括特別重要的檔案,透露德軍有將主力集中在北部戰略翼方向的想法;就在戰爭的前幾個小時,由報刊、電台發布的德軍戰報還是將要從北部實施主要突擊,而阿登地區的軍事行動是只稍微一提。另外,德軍還多次改變入侵法國的開始時間,並把改變的日期通過某種途徑讓英法政府和總參謀部獲悉,使之逐漸習以為常,失去警惕。以致於在英法情報機關報告德軍調動時,英法聯軍還以為又是一場“虛驚”。
由於德國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情報措施,所以在法國情報機關作出“德軍將在盧森堡發起攻擊”的判斷時,法國統治集團和最高統帥部根本沒有相信。直到德軍大兵壓境,英法聯軍還在向其他方向移動,全然沒有防備。於是,德軍便長驅直入,迅速占領法國。
戰爭背景
1940年1月10日,德軍總參謀部一名攜帶著該計畫的軍官因座機迷航而在比利時境內迫降,該計畫因此落入英、法之手。德軍A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斯坦因認為“黃色方案”已經泄密,如果繼續執行,戰略突然性也就無從談起 ,因此建議改為以阿登山區為主要突擊方向,他的這一建議遭到了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等一批高級將領的反對,但卻得到了希特勒的大力支持。
1940年2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正式採納了曼斯坦因的建議,經過修改後的作戰計畫規定,德軍主力將翻越阿登山區,攻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然後再從西、北兩方向進攻巴黎。在法國精心構築的馬奇諾防線正面德軍,則組織佯攻,牽制當面之敵,等到主力攻占巴黎,並推進至該防線側後時,再發起進攻,與主力前後夾擊,聚殲當面法軍。
戰爭兵力
德軍部署
1940年4月,德軍占領丹麥,並在挪威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後,德軍統帥部認為進攻西歐的時機已經成熟,準備於5月初開始進攻。此時,德軍從北海至瑞士一線共集結了136個師,其中10個裝甲師和6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餘輛,飛機4500餘架。 龍德施泰德上將指揮的A集團軍群擔負主攻,下轄第4、12和16集團軍,共44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由第3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展開於亞琛至摩澤爾河一線,翻越阿登山區,向英吉利海峽沿岸地區實施突擊,分割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軍。
博克上將指揮的B集團軍群,下轄第6和第18集團軍,共28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和1個摩托化師),由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展開於荷蘭、比利時國境至亞琛一線,作為右翼,突破荷蘭邊境防線,占領荷蘭全境和比利時北部,然後再向法國推進。
萊布上將指揮的C集團軍群,下轄第1和第7集團軍,共17個師(其中1個摩托化師),位於馬奇諾防線正面,擔負佯攻,牽制當面法軍。
德軍在萊茵河地區還部署47個師(其中1個摩托化師),作為預備隊,其中20個師作為各集團軍群的預備隊,聽從於各集團軍群的調遣,另外27個師則作為總預備隊,由最高統帥部直接指揮。
盟軍部署
同盟國一方,法國認為德國在占領波蘭後,必將進攻蘇聯,進攻法國至少要在四、五年之後;英國認為自己海軍力量比較強大,因此主要負責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和戰略轟炸,地面作戰則主要由盟國承擔;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嚴守中立,就可避免捲入戰爭。所以,這些國家都還沒有進行充分準備,同盟國的作戰計畫直到1940年3月12日才最後確定,這是由法國總參謀長兼英法聯軍總司令甘末林上將支持制定的,代號“D”計畫,該計畫有兩個方案,如果德軍進攻比利時,法軍2個集團軍和英軍1個集團軍應迅速進入比利時,在比軍配合下,堅守代爾河一線;如果德軍進攻馬奇諾防線,則以1個集團軍依託工事進行防禦,再以1個集團軍為二梯隊,隨時增援。 當時,同盟國軍隊有法軍94個師,英國遠征軍9個師,荷蘭軍10個師、比利時軍22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餘輛,歐洲大陸上有飛機1300餘架,英國本土還有1000餘架飛機可供使用。
比軍和荷軍都部署在本國境內,英法聯軍103個師,分為三個集團軍群:第1集團軍群,下轄法軍第1、2、9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共51個師,部署在法、比邊境和法國北部;第2集團軍群,下轄法軍第3、4、5集團軍,共25個師,部署在馬奇諾防線正面;第3集團軍群,下轄第6、8集團軍,共18個師,部署在馬奇諾防線後面;還有9個師作為戰略預備隊。此外法軍第10集團軍,部署在法國與義大利邊境,未計算在內。
戰爭過程
全線進攻
1940年5月10日,德軍從荷蘭至法國全線發起攻擊,首先出動3000餘架次飛機空襲了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72個主要機場,在地面上一舉消滅同盟國數百架飛機,接著德軍B集團軍群所屬的空降兵在荷蘭、比利時後方戰略要點著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占重要橋樑、渡口、機場和防禦支撐點,尤其是德軍空降部隊於11日攻占了被譽為歐洲最堅固的工事——埃本·埃馬爾要塞,使德軍主力得以迅速通過馬斯河,突破列日防線。 5月13日,德軍裝甲部隊充分利用空軍猛烈轟炸陷敵於極度混亂和驚慌之機,突破荷軍防線,與在首都鹿特丹空降的傘兵會合,14日德軍攻占鹿特丹,荷蘭女王搭乘英軍驅逐艦逃往英國。5月15日荷軍總司令溫克爾曼將軍宣布投降。
5月14日,德軍B集團軍群突破法軍色當防線,對法軍第9集團軍展開扇形攻勢,法軍全線崩潰。
5月15日,英國遠征軍頑強戰鬥,頂住了德軍的攻勢,但由於荷蘭投降,同盟國的戰線出現了巨大的缺口,英軍為避免被圍殲,被迫後撤。
5月17日,德軍肅清了英法軍的抵抗,占領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然後繼續向西發展進攻。
南線德軍A集團軍群發起進攻後,僅有30萬人口的盧森堡國小力微,根本無力抵抗德軍的進攻,於德軍進攻的當天即5月10日就宣布投降。德軍A集團軍群隨即轉向西進,翻越阿登山區,向英吉利海峽沿岸疾進。14日在法軍第2和第9集團軍結合部的色當地區渡過馬斯河,並給予法軍重創。
就這樣,德軍A、B兩個集團軍群以沿海地區為目標,展開了規模宏大的鉗形攻勢。德軍以平均每天20至40公里的速度向西挺進,如入無人之境。
5月15日,法軍最高統帥部意識到隨著德軍突破馬斯河防線,不僅法國北部的部隊陷入了困境,而且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都將面臨巨大的威脅。因此採取了一切措施來阻止可能的災難,但在德軍裝甲部隊的快速推進和後續部隊的迅速跟進下,這一切努力都以失敗告終。
5月18日,德軍裝甲部隊到達索姆河上的重要城市亞眠。
5月20日,亞眠失守,索姆河入海口的重鎮阿布維爾也於同日失守。德軍裝甲部隊隨即北上,從後面攻擊在比利時的英法聯軍。
5月21日,德軍主力到達英吉利海峽沿岸,英法聯軍約40個師被包圍在法、比邊境的敦刻爾克地區。
此時,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地區三面受敵,一面臨海,處境非常危急,唯一的生路就是從海上撤往英國。
5月22日,英軍2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旅在阿拉斯地區對德軍進行了反擊,這次出其不意的反擊重創了快速推進之中的德軍。
元首命令
5月24日,希特勒下令裝甲部隊停止追擊。——這一命令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在二戰中第一個愚蠢的命令,實際上,希特勒的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慮,德軍裝甲部隊是德國陸軍的精華,也是德國賴以支持戰爭的支柱力量,還將要在對法國南部和對蘇聯作戰中發揮作用,如果用來消滅已經處在絕境之中的英法聯軍,固然可以將其全殲,但敦刻爾克是遍布沼澤的低洼地區,很不利於裝甲部隊的活動,而英法聯軍困獸猶鬥的頑抗必將重蹈像5月22日那樣的損失,那將是得不償失的,加上空軍司令戈林向希特勒保證,德國空軍完全有能力消滅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殘部,希特勒自然不願再讓其寶貴的裝甲部隊遭受不必要的損失,與最高統帥部作戰部長約德爾少將商議後決定將最後解決的任務交給了空軍和遠程炮兵。促使希特勒下達這一命令還有一個原因是希特勒正打算與英國媾和,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有助於媾和。不管如何這就給了英國一個千載難逢的喘息之機,使其組織海上撤退成為可能。
戰爭教訓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國空軍空襲了荷、比、盧、法四國前方的72個機場,取得巨大成功,奪取了戰場上的制空權。同時,以空降兵控制了四國縱深內的機場、橋樑和戰略要地。地面的裝甲坦克部隊則從荷蘭海岸至馬其諾防線的廣大正面上展開了全面的進攻。幾小時後,盧森堡不戰而降。荷蘭堅持了5天, 比利時堅持了15天,先後宣布投降。
德軍在圍殲了北部盟軍之後, 揮戈南下,繞過了馬其諾防線的正面向法國腹地進攻。德軍的推進速度十分驚人,大大出乎法國人意料,以至出現了這種現象:德軍經過某村莊,法國居民誤以為是英法聯軍紛紛出門表示歡迎;一個法軍高炮部隊的衛兵向衝來的德軍敬禮致意;在某兵營里, 法軍正在睡覺,一個德國軍官進去把部隊集合起來,解除了武裝。6月22日,法國宣布投降。部署在馬其諾防線內的50萬法國精銳部隊沒做什麼抵抗也隨之繳械投降。德軍主力部隊在巴黎集結,列隊經過“凱旋門”進城。
此次,法軍戰敗,德軍入城,耀武揚威地通過這座象徵法軍榮耀的鋼鐵之門,其情其景令圍觀的法國百姓痛心疾首,引為國恥。 西歐四國,特別是法國的慘敗有其深刻的歷史教訓。最突出的一點是西歐四國的和平麻痹思想。戰爭已經迫在眉睫,一觸即發, 四國仍然視而不見,簡直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
1940年1月9日,一德軍少校乘機飛越比利時邊境時被迫著陸,他隨身攜帶的德軍進攻荷、比、盧、法的作戰計畫被法軍截獲。對此法國的軍政要人竟認為“這不過是一種恫嚇”而不屑一顧,法軍的武器裝備十分落後,坦克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老裝備,新式飛機就更少,甚至軍官們的手槍也很缺乏。直到戰爭已爆發一個月之後,法國才到義大利去訂購手槍!軍隊嚴重缺額,前線的60多個步兵師中只有31個師滿員,且部隊缺乏訓練,作風鬆弛。西歐的戰敗,把殘餘英法聯軍推向了死亡之角——敦刻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