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臉鸚哥(學名:Forpus xanthops)是一種小鸚鵡,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雄鳥具黃色的頂冠,並延臉頰和喉嚨著色,腹部羽毛淡黃綠色。晚成雛。主要棲息地是乾燥及半乾燥的林地,河岸灌叢和馬拉尼翁河谷西北部的秘魯沿岸地區。以種子、漿果、水果、堅果、昆蟲以及其幼蟲等為食,在野外通常成群活動。
黃臉鸚哥與太平洋小鸚鵡的黃綠色品種非常相似,不仔細分辨很容易混淆。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雄鳥體長14.5厘米,體重35克。頂冠具亮黃色,並延至前額、臉頰、喉嚨。眼後有藍色線紋延伸,枕部和頸背紫灰色,上背部、小翼覆羽、低背部,臀部,尾上覆羽深藍色,次級覆羽紫藍色,腹部黃綠色,鳥喙的顏色沿嘴峰是灰角質色,基部暗。虹膜褐色。
雌鳥類同雄鳥,但下背部和臀部的藍色蒼白,一級和次級覆羽,初級飛羽的羽毛的所有綠色均帶有藍色調。
幼鳥與成鳥相似,但略灰暗,初級覆羽,以及體羽以綠色為主,只有輕微的淡淡的藍色。尾羽短,喙是較為明顯的黑褐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乾燥及半乾燥的林地,河岸灌叢和馬拉尼翁河谷西北部的秘魯沿岸地區。
生活習性
在繁殖季會組成5到12隻的小群體,偶爾也會超過50隻。天然食物有種子、漿果、水果、仙人掌的果實等。在飛行時的呼叫是一片嗡嗡聲和嘰嘰喳喳的聲音。喜歡洗澡。
分布範圍
僅分布於秘魯中北部的馬拉尼翁山谷上游區域。
繁殖方式
在野外的繁殖季為5到8月,會尋找枯死的樹洞築巢,一次會產下3到7枚卵,通常都是5或6枚居多;孵化期21天,幼鳥羽毛長成約35天。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已經觀察到這一物種由於籠鳥類貿易的原因,導致數量迅速減少。在20世紀80年代初,下降的速度非常迅速。據實地調查的情況,其保護現狀難以評估,但被認為是脆弱,該品種已知只有少數地方存在,並且只在一個非常小的範圍內,如果交易增加和數量再次下降,其狀態將降低到瀕危狀態。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註:黃臉鸚哥圖冊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