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腹鷦鶯

黃腹鷦鶯

黃腹鷦鶯(學名:Prinia flaviventris):體長13厘米,是一種體型略大而尾長的橄欖綠色鷦鶯。喉及胸白色,以下胸及腹部黃色為其特徵。頭灰,有時具淺淡近白的短眉紋;上體橄欖綠色;腿部皮黃或棕色。換羽導致羽色有異。繁殖期尾較短,雄鳥上背近黑色較多,雌鳥碳黑色;冬季粉灰。虹膜淺褐色,上嘴黑色至褐色,下嘴淺色,腳橘黃色。

留鳥。棲於蘆葦沼澤、高草地及灌叢。甚懼生,藏匿於高草或蘆葦中,僅在鳴叫時棲於高桿。撲翼時發出清脆聲響。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結成3-5隻的小群。多在灌叢和草叢下部活動和覓食,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太平洋諸島嶼等。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黃腹鷦鶯的額、頭頂暗灰色或石板灰色,到枕和後頸逐漸變為灰綠色或橄欖綠色,頭側暗灰色,眼先和眼周淡皮黃色或皮黃白色,自鼻孔升至眼後,有時眉紋不明顯或缺失。其餘上體橄欖綠色,腰和尾上覆羽較淺淡。尾長呈凸狀,外側尾羽依次向外逐漸縮短,尾羽淡褐色具淡棕色羽緣,有時具不明顯的暗色橫斑和白色尖端。兩翅褐色,飛羽外翈羽緣暗黃色。緊靠內側飛羽和覆羽顏色同背。頦、喉和上胸白色,略沾皮黃色,胸、腹和尾上覆羽黃色,冬羽尾羽明顯較夏羽長,頭頂和頭側灰橄欖色,上體淡橄欖褐色或棕灰褐色,下體較白和較淡黃。其餘和夏羽相似。
虹膜橙黃色,嘴夏季黑色,冬季褐色,跗蹠和趾暗黃色或橙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6-8克,♀6-7克;體長♂103-128毫米,♀106-134毫米;嘴峰♂11-12毫米,♀11-12毫米;翅♂41-45.5毫米,♀37-44毫米;尾♂65-66毫米(冬季70-81毫米),♀48-72毫米;跗蹠♂19-21毫米,♀18-22毫米。(註:♂雄性;♀雌性)(華南亞種)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腳和平原地帶的蘆葦、沼澤、灌叢、草地,也棲於河流、湖泊、水渠和農田地邊和村寨附近的稀樹草坡、小樹叢、灌叢和草叢。

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結成3-5隻的小群。多在灌叢和草叢下部活動和覓食,因而不易見到,但有時也上到灌叢和蘆葦上部,然後又很快落下,不做遠距離飛行,飛行有力,兩翅扇動沉重,常常發出振翅聲響,活動時尾常上下擺動,或垂直翹到背上,並不時發出像貓一樣的叫聲。繁殖期間雄鳥亦常站在高的灌木枝頭或草莖頂端鳴唱,時而垂直升到空中3-4米,進行飛行表演,伴隨著兩翅扇動而發出“啪、啪”聲響,然後又斜著落到棲木上。性活潑而大膽,不甚怕人。
叫聲弱而啞的schink-schink-schink聲及似小貓輕柔咪叫聲twee twee。鳴聲為急促的連聲tidli-idli-lia,重音在最後的下降音符上,有過門聲chirp。
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蜘蛛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黃腹鷦鶯分布圖黃腹鷦鶯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於雜草叢間或低矮的灌木上。巢呈梨形或卵圓形,開口在頂端,實際呈深杯狀。主要由蘆葦葉和草葉構成,內墊有細的草葉和草莖,巢多固定在蘆葦或草莖上,距地高0.3-1米。巢的大小為內徑6.5-8.0厘米,高11-16厘米,巢口直徑3.8-4.3厘米。雌雄親鳥共同孵卵輪流承擔,孵卵期為15天。雛鳥晚成性,雌雄共同育雛。

亞種分化

黃腹鷦鶯(7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Prinia flaviventris delacouri
Deignan, 1942
2
黃腹鷦鶯指名亞種
Prinia flaviventris flaviventris
Delessert, 1840
3
黃腹鷦鶯尼亞斯島亞種
Prinia flaviventris halistona
Oberholser, 1912
4
黃腹鷦鶯加里曼丹亞種
Prinia flaviventris latrunculus
Finsch, 1905
5
黃腹鷦鶯馬來亞種
Prinia flaviventris rafflesi
Tweeddale, 1877
6
黃腹鷦鶯印巴亞種
Prinia flaviventris sindiana
Ticehurst, 1920
7
Prinia flaviventris sonitans
Swinhoe, 1860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