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胸綠鵲

黃胸綠鵲

黃胸綠鵲(學名:Cissa hypoleuca)為鴉科綠鵲屬的鳥類。體長320-335毫米。上體藍綠色,枕羽延長成羽冠,中央尾羽顯著長於外側尾羽。自眼先過眼至後枕,有一寬闊黑帶,在枕後左右匯合。飛羽棕褐色,內側飛羽末端染藍。下體淡藍綠色,胸羽色較深。雌鳥色淡並偏藍色。虹膜褐色;嘴亮紅色;腳紅色。

主要棲息于山地的原始和次生林中,或棲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闊葉林內。雜食性。成對或結小群活動,常發出響亮叫聲但少出現。在森林較低層捕食昆蟲。分布於越南、泰國、寮國、汶萊以及中國的四川、廣西、海南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胸綠鵲
  • 拉丁學名:Cissa hypoleuca
  • 別稱東方綠鵲印支綠鵲、印支綠藍鵲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鴉科
  • 綠鵲屬
  • :黃胸綠鵲
  • 亞種:5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Salvadori & Giglioli, 1885
  • 英文名稱:Yellow-breasted Magpie
  • 英文名稱:Indochinese Green Magpie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黃胸綠鵲雄性成鳥額、頭頂和延長的枕羽以及兩頰為綠色;頭側由眼先經眼至頸項部相遇而形成一寬闊的黑色環帶斑;肩、上體綠色;尾羽綠色、羽端淺灰色,外側尾羽具黑色次端斑;兩翅除小覆羽為淡綠色外為深暗棕赤色或栗紅色,內側次級飛羽具寬的輝綠色尖端。下體淡黃至亮黃色,喉部較綠一些。
雌性成鳥體色與雄鳥相似,但羽較淺淡些,體形亦稍小。
嘴、跗蹠及爪,均橙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35-155g,♀118-130g;體長♂320-336mm,♀306-320mm;嘴峰♂29-35mm,♀29-32mm;翅♂138-148mm,♀135-139mm;尾♂153-165mm,♀138-146mm;跗蹠♂47-50mm,♀45-46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地的原始和次生林中,棲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闊葉林內。

生活習性

成對或結小群活動,常發出響亮叫聲但少出現。在森林較低層捕食昆蟲。性較雜,食物組成隨季節和環境而變化,夏季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其他季節則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常見食物種類有蝗蟲、蚱蜢、金龜子、象甲、甲蟲、螽斯、地老虎、松毛蟲、蝽象、螞蟻、蠅、蛇等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幼蟲,此外也吃雛鳥和鳥卵。植物性食物主要為喬木和灌木等植物的果實和種子,也吃玉米、高粱、黃豆、豌豆、小麥等農作物。
聲音多變、大聲、哀婉的刺耳尖叫“peu-peu-peu”接以粗聲的“chuk”;也有似責罵的高音嘰嘰喳喳聲。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泰國、越南。
產地不確定:高棉。
黃胸綠鵲分布圖黃胸綠鵲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置巢於樹上或高的灌木上,也在竹叢上營巢。巢呈杯狀,外層主要由枯枝、枯草莖、草葉、根、竹葉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的草根和泥土,內墊有麻、纖維、草根、苔蘚、獸毛和羽毛等柔軟物質。巢距地高7-15m,巢的大小為大小為 30.2mm×22.9mm。營巢時間20-30天。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3-7枚,多為4-5枚, 1天產1枚卵,多在清晨產出。卵灰白色、白色或淡紅色,被有褐色或黑色斑點,卵為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雌鳥孵卵,孵化期17±1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的雛鳥全身裸露、呈粉紅色,雌雄親鳥共同育雛,30天左右雛鳥即可離巢。

亞種分化

黃胸綠鵲(5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分 布
1
Cissa hypoleuca jini
分布於中國四川、廣西等地。
2
Cissa hypoleuca katsumatae
分布於中國大海南等地
3
東方綠鵲越南亞種
Cissa hypoleuca chauleti
分布於越南。
4
黑猿東方綠鵲
Cissa hypoleuca concolor
分布於越南北部。
5
Cissa hypoleuca hypoleuca
分布於泰國東南部,寮國和越南。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