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縣房

黃縣房

黃縣房,始於清初黃縣巨富“丁百萬”家族所建造的丁氏故宅為代表的具有膠東特色的四合院式建築。

黃縣房採用的是北方傳統的硬山式磚木結構,屋頂覆以仰哈魚鱗青瓦,每路中軸對稱布局,宅院規劃完整,功能齊全。其建築和格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尊卑等級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代表了龍口人歷史的富有、聰明和靈力。

黃縣房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中以丁氏故宅和西河陽村古村落為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縣房
  • 代表建築:丁氏故宅、西河陽村民俗博物館
  • 地點:龍口市
  • 時期:清代
  • 類別:房型
  • 解釋:具有膠東特色的四合院式建築
丁氏故宅,簡介,建築特點,履素堂,西河陽村古村落,簡介,吉元故居,同德店故宅,建築特點,傳統式黃縣房,黃縣三雕,

丁氏故宅

簡介

原為清初黃縣巨富丁百萬家族所建。丁百萬是黃縣著名富豪,以經營當鋪、錢莊起家,清康熙年間始致富。丁氏發跡後,徵召邑內外能工巧匠,在黃縣城裡營造宅第,規模宏大,為清代府式組群布局。屋坐西朝東,為典型北方傳統的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築群分若干個大院,每個大院由若干個四合院組成,疏密得當,渾然一體,古樸大方。如今的丁氏故宅,只是丁氏家族八大支系中的“西悅來”一支遺存下來的部分宅居,現存55棟243間,占地約1.5萬平方米,不足其原有整體規模的十分之一。鼎盛時期,該家族宅第多達3400餘間,遍及大部分黃縣城區,氣勢恢宏,冠絕一時。

建築特點

抬梁式木構架結構:在前後柱間架設大梁,大梁之上重疊數層小梁,用來承托屋頂,逐漸縮短,構成兩面坡形式。在左右柱間架設額枋,在額枋之上對應梁頭間架檁,檁上架椽,構成了抬梁式建築的空間骨架。
笆板:屋面笆板上面覆有三層材料,第一層為1公分厚的白石灰,稱護板灰;第二層用熬制的糯米汁、優質黃土和白灰三種材料攪拌而成,以2.5公分厚抹上;第三層是抹草泥,最後覆瓦。這樣,不論風雨如何肆虐,即使瓦片全部破碎,也不會漏雨。
仰合魚鱗青瓦:泥質魚鱗灰瓦覆蓋,呈曲線形;下雨時,雨水經過緩衝後,流至屋檐垂直落下,形成一排排水簾,既實用又壯觀。
黃縣房
中門開在一線上:故宅整體為清代府式組群布局,屬套院式封閉群體,四周以牆圍合,外形酷似宮城,採用傳統中軸分界對稱格局。如,“愛福堂”與“履素堂”便以一條更道為中軸分界線,縱貫東西分成封閉的兩大宅院,每個大院又由橫向五進四合院落組成。尤為講究的是,從第一院落正廳到最後一幢房屋的前後中門都處在一條中軸線上,當有重要禮儀時,中門全部打開,直貫始末。
門當戶對:大門兩旁的石鼓,稱為門當;門框上方的四個門簪,稱為戶對。
黃縣房
福囤子:房頂對稱的龍頭,稱為正吻,有鎮宅避邪之威,龍頭之間的脊飾,俗稱"福囤子",表示家中糧食滿倉,已逾屋頂。
黃縣房
主僕有別禮儀多:故宅院落地面鋪設考究,石塊的色彩、形狀區分明顯。如,“愛福堂”與“履素堂”之間的更道用青色不規則石塊鋪成,是僕人、傭人、更夫走的路。而主人走中門,中門之間院落地面由方正白色理石鋪成。主僕所走道路不同,彰顯封建等級。
黃縣房
五脊六獸:故宅屋頂飛檐飾以龍頭吻獸。在岔脊上,分列著5個形態怪異的小獸,建築學上稱為行什、鬥牛、獬豸、狻猊、押魚,民間俗稱“五脊六獸”“獸狗子”。
黃縣三雕技藝:照壁上的喜鵲登梅圖,瀟灑飄逸,線條流暢。建築中的額、枋、柱、門裙板等部分的木雕,雕工細膩精湛,在與雀替相連的額枋部位,用鏤空法雕出吉祥圖案,配有浮雕佛手、壽桃、石榴、葡萄、珊瑚、靈芝、荔枝、如意、八寶圖等,旨在表現宇宙萬物,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運動規律,給人以美的享受。儘管其中有宣傳封建禮教、追求功名利祿的內容,但也含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彩畫:屋檐內外和木構件上的彩畫,融我國南北兩派之長,兼有和璽彩畫的顯赫、旋子彩畫的點金、蘇式彩畫的花鳥魚蟲之靈氣,且圖案中的畫題飽含寓意,多喻美好吉祥,被譽為黃縣派的典型代表,也是黃縣房”的獨特之處。彩畫後的木構件,既可達到防腐之目的,又給人以“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的文化美感。彩畫的色調上以青綠為主,意味水生植物。按照道家五行說“水能克火”,可使建築免遭火災。這是出於一種象徵和美好的文化願望,給人以精神慰藉。
黃縣房
實用性能:為適應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經濟的需要,“黃縣房”在使用功能上講究實用性。每個堂號都建有家學院、車馬院和園子。大院生活居住區內有糧庫、湯米房、書房、水房、廚房、賬房、草房、更夫屋、傭人屋、磨屋、碾屋、豬圈、廁所等;為適應日常生活之需要,每幢住房均設有閣棚(樓),起儲藏室作用,上面存放衣箱及平日不常用的物品。
抗震性能:屋架主要依靠柱子和梁架組成框架結構,起支撐作用。牆壁只是用於分隔空間,不起承載作用,以使門窗和內外空間變化,達到最大限度的靈活與自由,充分體現出我國古代建築中“牆倒而屋不塌”的優點。由於丁家建築結構嚴密堅實,抗震性能很強。1969年7月,渤海灣發生7.4級地震,波及黃縣,震壞了城鄉房屋9000餘間,倒塌3633間,而丁家建築卻紋絲不動,堅固如昔;1975年遼寧海城、營口發生7.5級強烈地震,亦波及黃縣,城鄉建築物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而丁家建築未受絲毫影響。

履素堂

現存丁氏故居中,規格最高的要算是“履素堂”客廳院落。
進了大門,迎面一面依山照壁,主體由青磚砌成,頂部翹角,飾以吻獸,照壁心懸掛一木牌,上書“鴻禧”。左側為一道擔梁式卷棚頂垂花門,為二道門。門口兩隻石獅鎮守,黑漆金邊大門上四個朱漆門簪,頂部梁架上描繪旋子彩畫,頂部五塊花板上分別鐫刻著松、竹、梅歲寒三友和兩首詩詞。金漆萬字元檐椽和金漆點綴的梅花飛椽上,是屋檐的團壽仰合瓦。垂花門裡側兩根柱子之間,為四扇屏門,這屏門類似屏風的作用,是禮儀之門,平時家人走兩邊,遇到重大活動才打開。屏門上部分自右至左刻著“福壽康寧”四個隸書。方三塊花板上繪著梅花、鯉魚等畫面。整個垂花門黑漆大門和立柱,青瓦覆頂,青、綠二色彩繪,金、朱點綴,顯得富麗堂皇,典雅大氣。
二進院子地面為石灰石菱形拼圖,中間鑲嵌小鵝卵石。東西各三間卷棚硬山廂房,黑漆柱子,漢白玉鼓形柱礎,四扇六抹頭朱漆隔扇門雕刻精美,裙板雕刻拐子龍和篆書“壽”字,心屜是倭角紋套方形花格,間以如意和銅錢圖案。東西兩間各四扇花格窗亦是玲瓏剔透。五間正屋是客廳,為五架梁帶前廊硬山結構。屋頂正脊和四條垂脊共六條鴟吻,四條垂脊前五個脊獸,既是身份的象徵,也是建築風水的考慮。
黃縣房
三級垂帶踏跺拾級而上,四根漢白玉鼓形柱礎的黑漆檐柱和金柱前後排列,猶如八個衛兵列隊守衛,抱頭梁和穿插前方雕飾吉祥圖案,樑柱間的雀替上,雕刻著一條金色虬龍口吐斗拱,支撐起上面的青、綠、紅彩漆描繪的卷草紋結構。五開間皆是四扇海棠紋雕花隔扇門。檐廊兩側的廊心牆是青磚拼砌的龜背錦圖案。屋內空間高大,靛藍色望板和金、朱兩色的梁架間的裝飾雕刻描繪,為幽暗深邃的空間增添了些許明快。這客廳按照禮制左祖右宗布置,一左一右設神龕和壁櫥,左側供奉列祖列宗的神位,右側供奉六神。中間大條案上陳設插屏、瓷瓶,寓意平平靜靜。
環顧客廳屋內院落四周,猶如進了一個清代書畫金石大家書法雅集。屋內後金柱上懸掛著清代書畫篆刻家吳熙載題寫的“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非精墨佳筆未嘗輒書”;清代內閣學士、吏部尚書賈楨題寫的:“勤儉持家能遵祖父詒訓便為世業,詩書宜興莫使子孫廢讀即是福基”;前金柱清代榜眼、進士王鳴盛題寫的:“庭有餘香謝草鄭蘭竇桂樹,家無別況唐詩晉字漢文章”;乾隆進士、書法家鐵保題寫的:“嵐陽雲樹伊川月,靈運詩篇逸少書”;前檐柱清代金石學家、進士陳介祺題寫的:“綠粉楊柳湘簾細,紅壓櫻桃斗帳低”;清“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漆書:“且與少年飲美酒,更窺上古開奇書”。院子北廂房檐柱金石大家鄧石如題寫的:“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書味在胸中”;南廂房劉墉題寫的:“魚游墨沼苹風暖,燕入書林杏雨濃”;垂花門裡側柱子上趙之謙書寫的:“陽春已歸鳥語樂,溪水不動魚行遲”;以及前金柱里側包世臣、馮登府題寫的對聯等等。

西河陽村古村落

簡介

“城裡有丁家,鄉下有西河陽。”是說,西河陽村的房子與當時黃縣城裡“丁百萬”家的齊名,它們都是黃縣房的典型代表。
西河陽村,屬於諸由觀鎮,東與東河陽村毗鄰,南隔叢林寺河遙望西張家村,北接莊頭村,西依黃水河,周圍農田、果園環繞,264省道從村東南斜貫而過。地勢略呈東南高、西北低,微向海面傾斜。村域面積0.92平方公里,村莊面積0.21平方公里,村周有櫻桃園、蘋果園、葡萄園約0.33平方公里。
該村戶籍人口1000多人,常住人口800人。主要有張、王、馬三大姓。明崇禎年間,河陽村以小沙河為界,一分為二,河西為西河陽村。明初,王氏、張氏家族遷居西河陽村,王氏族人住在龍街周圍,張氏族人住在村東。明末,馬氏族人遷到西河陽村,住在村南。
西河陽村商業發達,清代村中手工業有粉坊、酒坊、豆腐坊、果子鋪等。外出經商的有百餘戶,知名商號有王氏的“吉元”“協興萬”“同德店”,馬氏的“三合”“萬茂”等。這些商戶一面在外掙錢,一面回鄉營屋置產,造就了西河陽村的歷史繁榮。

吉元故居

王氏“吉元”故居位於村中西北,由王氏族人王成萬在黃縣創辦商號“吉元”船行,發跡後所建居住建築群。故居四周院牆高聳,房屋木構梁架。入門為精雕影壁,院內中軸石塊鋪地。整個布局中軸對稱,院內套院,門內有門,方正統一。北為正房五間,上設閣棚,屋面覆仰合魚鱗青瓦,兩側為廂房,倒廳為客房和耳房。現為煙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縣房

同德店故宅

王氏“同德店”故居位於村中西北,由王氏族人王大清在淄博張店開設“同德店”雜貨鋪,發跡後回鄉所建。故居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現存房屋10餘棟。故居中軸對稱,方正嚴謹,由前院、正屋、後花園組成。前院有磚雕照壁,倒座為客廳和耳房,正房五間,中為過道和東西火灶,兩側為臥室和套間。正房後有夾道,通後花園。
黃縣房

建築特點

這些老房子,作為突出體現以“家”為本的民居,既顯示著“貴精而不貴麗”,又有“貴實用而不貴侈華”的特色。這些老房子沿襲了西周以來的前堂後室多重庭院的設計,在居住上講究尊祖敬宗、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內外有異。院內處處可見匠心:從居住的主體建築來看,呈中軸對稱型,院內套院,門內有門,結合即是整體,分開獨立成章;從院落布局上看,現存的各處老房子方正統一,呈庭院式組群布局。建築的每組院落都給人以莊重、穩定、中和的感覺;每組院落又由圍牆和房屋圍合成數進四合院,形成一個寧靜、安全、舒適而又顯得封閉嚴密的環境氛圍;每組庭院的第一進院落,是圍繞正房組成的空間形式,上為正房,兩側為廂房,倒廳為賓房。院中的路面均用石塊鋪就。縱觀這片民居,院牆高聳,房屋寬敞,庭院深邃,是出於封建禮制要求和人們的居住需要而建造的。
門窩子:門上方的窩子叫門窩子,可減輕上方牆體對門框的壓力,也可存放一些物體,還有增加美觀的作用。
石牆:採用當地諸由觀青石,學名火山岩。據說能辟邪,有冬暖夏涼的作用。火山岩強度高、保溫、隔熱、吸音、防水、防火、耐酸鹼、耐玷污性、耐腐蝕、耐霉變、且無污染、無放射性等,是理想的天然綠色、環保節能牆面飾材。
黃縣房

傳統式黃縣房

傳統的“黃縣房”都是座北向南,院牆四圍,門樓高聳。進入街門,迎面是一道照壁。照壁上凸砌出一個二米左右的正方,其頂端和四圍,多用特製的細磚小瓦構築,有的還在磚瓦上刻紋雕花,異常精緻。照壁正中,或描上一個大大的“福”字,或彩繪一幅“鶴鹿同春”、“老壽星”以及山水、花鳥等壁畫,從門口望去,恰似一方五彩斑斕的民間浮雕。
繞過照壁,便是正房。正房全系四梁八柱的木結構,按古建築模式,先立柱架梁,後砌石壘磚,因此具有較高的抗震能力。房頂多仿殿宇造型,高脊橫臥,脊角昂翹,房坡有摺,青瓦扣壠。觀之端莊雄偉,住之冬暖夏涼。內部大多壁隔四間:進間為廚房,兼作走廊,東西兩灶分別通向左右兩間的臥室火炕,其中一間臥室又通聯套間。套間多作儲藏室用,也可供兒女們回家探親時住宿。房間內,天棚罩頂,石灰粉牆,玻璃門窗,寬敞明亮。院內,東西建有對廂,用來儲糧、盛柴或放置農具。其他廁所、豬圈、雞舍等附屬建築,也各得其所。

黃縣三雕

木雕主要用於門窗、房間隔扇及梁頭、枋心的裝飾。龍口居民大都為封閉式的四合院落,通街臨衢之門為街門,高大的門樓里,門楣上木雕門篡有兩個或四個,其正面雕吉祥圖案,刻福祿壽禧。往上為門頭,是掛匾的地方,舊時有功名的人家,在這裡懸掛官府乃至皇帝賞賜的木雕匾額。二門及房門的門篡則為木雕雲紋及蝙蝠,著青、綠、丹三色,均以白色破色。在二門與房門之間,一些大戶人家還建儀門,儀門集古建築木雕之大成於一處,飛檐流彩,朱門垂花,門之上下兩端,刻橫長條流雲、異獸、蝙蝠,儀門總體塗丹粉,間以佛青、石綠點染。龍口建築木雕有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形式,均雕工精細,層次分明,具有獨特的藝術色彩。
黃縣房
石雕在龍口房屋建築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街門象徵著家庭的尊嚴,舊時名門望族的門樓用石條砌成高高的台階,台階左右備上馬石,牆上裝栓馬石。門坎兩邊有一對石墩,這是一種上邊有臼,可以托住門扇轉動的石雕,大戶人家的門墩常常伸出門外。圓雕成石獅、石鼓等形狀,石獅套用鏤空雕法,獅口含珠,且能滾動自如。龍口石雕的祖師當稱明代打磨張家村的張大濱,其石藝傳人張玉禮等六人,一九五九年曾應召赴京修建人民大會堂,因巧制門燈台座的荷瓣型大理石抱腳受到中央工程指揮部的獎勵。
黃縣房
磚(瓦)雕被廣泛的運用於老式民房建築中,這種以泥土、磚瓦為原料的雕刻藝術品,有捏活和刻活之分。捏活是將各種圖形先用模具製作好,再送進窯里燒為成品;刻活是在磚上直接刻制各種浮雕。常見的捏活是房脊上安裝的六個脊獸及陰、陽滴水瓦,人們稱這些小獸為“獸狗子”,從前到後依次為走投無路、趕盡殺絕、跟腚幫搗、順風打旗、坐山觀火和吻獸,統稱為五脊六獸。陰、陽滴水瓦頭上刻福或壽一類的吉祥文字或圖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