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秉維(1913.02.01——2000.12.08),廣東惠陽人。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當代地理學研究的主要組織者和帶頭人。
193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地理系。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美國地理學會會員、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名譽通訊會員、國際山地學會顧問。獲得1996年國際地理聯合會特別榮譽獎、1997年度何梁何利科學與進步獎。
黃秉維長期從事地貌和自然區劃的研究,開拓了熱量和水分平衡、化學地理和生物地理群落等自然地理3個方向;先後組織了水土保持、中國綜合自然區劃、熱量與水分平衡的大規模研究,倡議開展陸地地球系統科學與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新方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秉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惠陽
- 出生日期:1913年02月01日
- 逝世日期:2000年12月08日
- 職業:地理學家
- 畢業院校:中山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當代地理學研究的主要組織者和帶頭人
- 代表作品:《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初稿)》、《中國自然地理學》、《中國自然環境及其地域分異的綜合研究》
- 地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 配偶:王愛雲
- 黨派:中國共產黨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論文著述,榮譽記錄,社會任職,人物軼事,人物評價,短評,自述,
人物生平
1913年2月1日,黃秉維出生於廣東省惠陽縣(現惠州市)。
1930年夏,升入中山大學理學院地理系。1932至1934年在中山大學理學院地理系學習。期間隨卞莎(Wolfgang Panzer)教授考察廣州白雲山、羅浮山、珠江三角洲等地,去香港皇家觀象台(Royal Observatory)實習天氣預報。畢業論文《廣東惠陽西湖與銅湖之間地形研究》成績優秀,獲得金質優學獎章。後由中山大學地理系主任卞莎推薦,獲洛克菲勒文教基金會獎學金,進北平地質調查所為研究生,由翁文灝指導研究山東海岸地貌。
1934年至1935年在北平地質調查所研究山東海岸,提出海岸下沉的證據,修正了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關於中國長江以北海岸屬上升性質的論點。1935年參加中國地質學會年會,發表有關中國海岸地貌問題的意見。會後應丁文江之邀參加《中國地理》和《高中本國地理》編撰工作。加入中國地質學會。1936年年初丁文江去世,編書工作由翁文灝指導,地點改在地質調查所。完成《中國植物地理大綱》。夏,赴廬山牯嶺與李四光一同考察第四紀廬山冰川問題。1937年年初,隨地質調查所遷長沙。《中國地理》的編寫已完成氣候、水文、土壤、植物、地理區域五章。
1939年在浙江大學授課,編撰《自然地理學原理》(講義)。年底,升任副教授。1940年完成《自然地理學原理》(講義)。繼續編寫《中國地理》。發表《中國之植物區域》(上)。編制“中國氣候區域”掛圖。1941年編寫完成《高中中國地理》送交教育部。發表《中國之植物區域》(下)。
1942年應邀進資源委員會,在經濟研究室負責區域經濟研究。在資源委員會,完成《中國動力資源之區域分布》,完成區域經濟研究報告、工業經濟研究報告。1945年受聘為中央設計局專門委員,參加區域計畫組工作。接受資源委員會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委託,率員作雲南螳螂川水力區域的經濟地理調查。加入科學工作者協會,為發起人之一。
1946年獲國民政府“勝利勳章”。春,率員進行川西岷江上游峽谷區的水庫調查。夏,隨資源委員會遷南京。黃秉維改任研究委員。秋,率員作長江三峽庫區淹沒損失經濟調查。次年上半年完成調查報告。
1947年率員作錢塘江上游烏溪黃壇口水庫、新安江街口水庫調查。當選為《地理學報》編委。代理經濟研究所所長。1948年率員蒐集黃河流域自然條件、水土流失、灌溉、農業等方面資料進行整理、研究。任“資源委員會保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49年南京解放後,任“資源委員會保管處”副處長,南京市生產建設研究委員會副主任。研究農業問題和南京工業調查。1950年任華東工業部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兼任華東財政經濟委員會工礦普查組主任,主持華東區工礦普查工作。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籌備處成立,黃秉維兼副主任。中國地學會與中國地理學會合併,黃秉維當選為理事及《地理學報》編委。
1951年調華東財政經濟委員會任基本建設處副處長,主持華東基本建設計畫工作。中國科學院致函華東財政經濟委員會,請調黃秉維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1953年調入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提出地理研究所的三大任務是黃河中游山陝之間峽谷土壤侵蝕的研究、南方山地利用和廠址選擇。隨黃河水土保持工作隊赴陝西考察,負責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土壤侵蝕與地形研究。編制1:400萬黃河中游土壤侵蝕分區圖和水力、風力侵蝕圖。發表《陝甘黃土區域土壤侵蝕的因素和方式》。1954年主持黃河流域規劃的水土保持工作。被中國科學院任命為地理研究所第一副所長,代理所長。發表《關於西北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因素的問題》、《過渡時期地理學的任務與地理研究所改進工作的方法和辦法》。
1955年主持《中華地理志》工作。黃秉維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發表《編制黃河中游流域土壤侵蝕分區圖的經驗教訓》。
1956年主持制定《十二年(1956—1967)國家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自然地理學部分。當選為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連任至1979年)。任《地理學報》主編(連任至198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主任(連任至1991年)兼自然地理組組長。任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持《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工作。
1958年主持中國自然區劃研究。完成1:400萬中國自然區劃圖及說明書。
1959年主持西北乾旱區水分平衡問題研究。任中國科學院治沙隊副隊長,主持沙漠的成因類型、風沙移動規律與防風沙措施的研究。兼任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研究室主任。受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綜合考察組組員。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60年主持農田需水量研究。組建沙風洞籌建設計組。國家科委西北防旱組水分平衡分組成立,黃秉維任組長。蘇聯地理學會提名黃秉維為該會外國會員。被中國科學院任命為地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治沙研究所籌備委員會委員。1961年主持華北平原農田水分平衡研究。1962年中國亞非學會在北京成立,當選為理事。5月,受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地學組組員並任地理學分組組長,中央氣象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被選為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
1963年,主持熱量、水分平衡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研究。第一次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
1964年主持甘肅農業區劃研究。任《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副主任。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受聘為《科學通報》編輯委員會常務編委。1965年任甘肅省農業區劃委員會副主任。主持完成酒泉專區農業區劃。被授予羅馬尼亞科學院通訊院士(後改為名譽院士)。
經歷文革1967—1971年受“文化大革命”干擾,中斷了科研工作。“文革”期間黃秉維被停止工作,但他仍然關注國際科技發展的現狀與動向。全球環境變化逐漸成為當今國際科學界矚目的研究熱點。於1970年8月31日去湖北省潛江縣廣華寺中國科學院“五七”幹校。期間曾到農村插隊。1971年7月底回北京。
1972年任《中國自然地理》編撰委員會副主任。1973年依照周恩來總理指示,竺可楨副院長約見黃秉維等談“近來氣候變化及其與人類的關係”。受聘為《中國科學》編輯委員會委員。1974年任中國科學教育代表團團長,赴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訪問。任中國地理學會代理理事長。
1978年籌劃並建立中國科學院禹城試驗站。被授予1977年度中國科學院“先進個人”稱號。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出席全國科學大會,被授予“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主持編著的《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初稿)》,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以黃秉維為團長的中國地理代表;訪問美國。國務院任命黃秉維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
1979年主持中國農業自然生產潛力的研究,全國綜合農業區劃中的農業綜合自然區劃研究。受聘為中國生態學會籌備委員會委員。當選為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連任至1991年)。受聘為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委員。美國地理學會會員,西德《地學雜誌》特約編輯。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出版圖書情報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成立“生態學研究中心”籌備小組,黃秉維為籌備組成員。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授予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名譽通訊會員。任中國科學院農業現代化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受聘為《生態學報》編委。受聘為國際山地學會顧問。
1981年發表《確切地估計森林的作用》。任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受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地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水土保持通報》編輯委員會委員(1981—1991年)。國務院授予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研究生指導教師。籌備建立北京大屯農業生態系統試驗站。1982年地理研究所首屆學位評定委員會成立,任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連任至2000年)。發表《再談森林的作用》。任《地理研究》主編(連任至1992年)。
1983年赴美參加“中美科學政策討論會”,作關於華北平原利用改造研究策略的報告。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成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1984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任命黃秉維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名譽所長。致信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建議迅速組織力量,積極開展大氣中二氧化碳問題研究。任《當代中國》叢書中國科學院卷編委會編委,負責編寫地理學部分。受聘為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
1986年就中國“地理科學”研究的現狀,致信錢學森。任水利電力部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專題論證專家組顧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理)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科學院資源研究委員會委員。1987年主持開展農田系統能量與物質交換的實驗研究。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卷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西部資源環境研究發展中心顧問、《中國國家經濟地圖集》顧問。發表《華南坡地利用與改良:重要性與可行性》。
1988年任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中國全國委員會(CNC-IGBP)委員。
1989年任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地圖集》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全球變化小組”與“坡地小組”組長。《再論華南坡地利用與改良》。
1992年受聘為水利部水土保持顧問、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丹江口水庫開發性移民系統研究課題首席科學家。任水利部、中國科學院及地礦部 “黃河治理與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專家組成員。1992年考察華南坡地利用與改良。1993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自然地理綜合工作六十年——黃秉維文集》與《自然地理綜合研究——黃秉維學術思想研討》出版。
1996年發起、組織召開“陸地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建議開展“中國陸地系統與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1997年受聘為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中國全國委員會(CNC-IGBP)顧問。1998年發表《地理學與跨學科的綜合研究》。1999年受聘為《中華地理通志》顧問。200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科學顧問。
2000年12月8日因病醫治無效於11時48分辭世,享年87歲。
主要成就
論文著述
1936 《中國植物地理大綱》
1935 《自然地理學原理》
1940 《中國之植物區域》(上)
1941 《高中中國地理》;《中國之植物區域》(下)
1942 《中國動力資源之區域分布》
1953 《陝甘黃土區域土壤侵蝕的因素和方式》
1954 《關於西北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因素的問題》;
《過渡時期地理學的任務與地理研究所改進工作的方法和辦法》
1955 《編制黃河中游流域土壤侵蝕分區圖的經驗教訓》
1981 《確切地估計森林的作用》
1982 《再談森林的作用》
1987 《華南坡地利用與改良:重要性與可行性》
1989 《再論華南坡地利用與改良》
1993 《自然地理綜合工作六十年——黃秉維文集》;
《自然地理綜合研究——黃秉維學術思想研討》
1998 《地理學與跨學科的綜合研究》
參考資料來源
榮譽記錄
1955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美國地理學會會員、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名譽通訊會員;
1965年 被授予羅馬尼亞科學院通訊院士(後改為名譽院士);
1977年 獲年度中國科學院“先進個人”稱號;
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
被授予“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1985年 獲中國地質學會“從事地質工作五十年”榮譽證書;
1986年 獲《中國自然地理》系列專著(13冊)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87年 獲《中國自然環境及其地域分異的綜合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91年 當選為中國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1995年 從1995年起獲蔡冠深中國科學院院士榮譽獎金;
1996年 獲第28屆國際地理大會,國際地理聯合會(IGU)授予黃秉維特別榮譽獎;
再次當選為中國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1997年 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
參考資料來源
社會任職
1939年 任浙江大學副教授;
1942年 任資源委員會專員、專門委員、簡任技正和研究委員;
1945年 任中央設計局專門委員;
1946年 任源委員會研究委員遷;
1947年 任《地理學報》編委、代理經濟研究所所長;
1948年任“資源委員會保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49年 任“資源委員會保管處”副處長、南京市生產建設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1950年 任華東工業部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兼任華東財政經濟委員會工礦普查組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 究所籌備處副主任、中國地學會與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及編委;
1951年 任華東財政經濟委員會任基本建設處副處長;
1953年 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
1954年 任中國科學院任地理研究所第一副所長,代理所長;
1955年 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956年 任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連任至1979年);
任《地理學報》主編(連任至1984年);
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主任(連任至1991年)兼自然地理組組長;
任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8年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大地圖集》編纂委員會副主任,自然地圖集主編;
1959年 任中國科學院治沙隊副隊長,兼任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研究室主任;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綜合考察組組員;
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60年 任國家科委西北防旱組水分平衡分組組長;
任中國科學院任命為地理研究所所長;
任中國科學院治沙研究所籌備委員會委員;
1962年 任中國亞非學會在北京成立理事;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地學組組員並任地理學分組組長,中央氣象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任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
1964年 任《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副主任,任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任《科學通報》編輯委員會常務編委;
1965年 任甘肅省農業區劃委員會副主任;
1972年 任《中國自然地理》編撰委員會副主任。;
1973年 任《中國科學》編輯委員會委員;
1974年 任中國科學教育代表團團長、中國地理學會代理理事長;
1978年 任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
1979年 任中國生態學會籌備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連任至1991年);
任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委員;
1980年 任中國科學院出版圖書情報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生態學研究中心”籌備小組成員;
任中國科學院農業現代化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任《生態學報》編委、國際山地學會顧問;
1981年 任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地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水土保持通報》編 輯委員會委員(1981—1991年)。
1982年 任地理研究所首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連任至2000年)
任《地理研究》主編(連任至1992年)。
1983年 任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4年 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名譽所長,任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
1986年 任水利電力部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專題論證專家組顧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理)學科 評審組成員、中國科學院資源研究委員會委員。
1987年 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卷編輯委員會委員、中 國科學院西部資源環境研究發展中心顧問、《中國國家經濟地圖集》顧問;
1988年 任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中國全國委員會(CNC-IGBP)委員;
1989年 任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地圖集》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全球 變化小組”與“坡地小組”組長;
1991年 任中國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1993年 任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1997年 任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中國全國委員會(CNC-IGBP)顧問;
1999年 任《中華地理通志》顧問、再次當選為中國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2000年 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科學顧問。
參考資料來源
人物軼事
20世紀80年代初一個暑假,黃秉維去長春開會,後登長白山。山上面有一個工作站,工作站有一本留言薄。在翻看中看到,所有的人都只是書寫感謝工作站的熱情接待,只有黃秉維用了很長篇幅誠摯激情地讚賞了工作站的工作,對他們工作的難度和艱辛很是理解,對此表示了深深的敬意。他還興致勃勃地進入原始森林考察,讓人們在長白山的巍峨雄姿中,也見到了一位老人對科學工作者與自然交融的情懷。
黃秉維曾擔任過全國人大常委,是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數年後,他辭去了此職務,他說:"有很多事是我不了解也不懂的,我怎么去支持和反對?"在歷次知識分子改造中,幾經磨難,黃秉維先生未成為"政治"臉譜式的人,始終保持一位學者的良知和求實的風範。
1989年夏,地理所成立《黃秉維文集》編輯小組,擬將其學術論著結集出版。然而黃秉維本人卻對文集的編輯不大積極,一再說過去的文章有不足和缺陷,多次推辭。
幾經同事勸說,文集之事才最終得到黃秉維的默許。即將付梓之際,黃秉維為文集寫就3萬餘字的“自述”和“自序”,並希望在書名中加入“教訓與體會”幾個字。編輯組堅持認為,這幾個字不宜用作書名,提出可在書中加以說明後,黃秉維才勉強同意。
人物評價
短評
黃秉維先生曾手書:“行所當然而不惑於偶然”,這也生動地體現他本人的科研生涯中。他學識淵博,善於獨立思考;他一絲不苟,治學嚴謹;他營造寬鬆氛圍,鼓勵學術爭鳴;他啟發引導,提攜後學;他探索求是,堅持真理;他結合實踐,服務國家建設。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度
黃秉維平易近人,生活簡樸,淡泊名利,從不計較個人待遇。在治學、工作和為人方面的優良作風和高尚品德不愧是繼竺可楨先生之後,地理學界的一代師表和我們學習的榜樣。
——中山大學
他以其對自然和社會經濟方面的淵博學識,嫻熟駕馭科學的方法和能力,以綜合為綱,指出了填埋界線森嚴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所存在鴻溝的途徑,為後來者開闢了深入研究的廣闊領域,無疑對當前乃至整個21世紀的地理學及相關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中國科學院
自述
在黃秉維生前自述中,他說自己“本應有尺寸之成,事實上竟如銜石填海,徒勞無功”,“60多年勤勤匪懈,而碌碌鮮成,又由於偶然機會,忝負虛名。偶念及此,常深感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