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獅,糊紙手工藝術的發展與當地的風俗習慣密不可分,許多紅白喜事都需要用到紙糊工藝品。於是,一批優秀的糊紙手工藝人應運而生,寶蓋鋪錦村的透師就是其中的一位。“透師”的原名叫黃看透,糊紙藝術已經在他手上延續了30多年。他的手藝精湛,製作的“房子”、“汽車”、“冰櫃”、“小人”等物品栩栩如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看透
- 發展歷程:之所以把糊紙稱為一種民
- 養家:22歲那年,透師才接觸了
- 傳承:既然是與民俗相關的手藝
發展歷程,拜師學藝,養家,傳承,
發展歷程
之所以把糊紙稱為一種民間藝術,是因為這一傳統工藝需要製造者心靈手巧,充分運用竹子、紙張、菸草條、漿糊等極為簡單的材料,製作出精美的物品。將細竹折成外框,用菸草繩加以固定,再糊上紙,糊紙看似簡單,但操作起來並不容易。更難得的是,透師能按1:1的比例,糊出一幢三四層樓高的紙房子。房子是多間張的,四五米的高度,屋外牆壁上的雕刻有龍有鳳,惟妙惟肖,屋內設備應有盡有,警衛、管家、挑夫等紙人活靈活現。大柱上還有蛟龍盤旋而棲。他製作的紙車也堪稱一絕,紙車和現實中的車輛一般大小,放在地上,四個輪子可以轉動。
拜師學藝
養家
22歲那年,透師才接觸了糊紙手工行業。當時,學一門手藝是為了養家餬口。透師一家7個兄弟,作為長子,他在國小念了兩年後,就開始為一家的生計而奔波了,按他的話說,是在“跑江湖”。他曾向一些懂紙糊手藝的師傅們學習,但這些師傅們是不怎么教的,因為擔心“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於是他只能在一旁觀看,偶爾偷偷用繩子丈量,在長和寬之間打個繩子結,細細琢磨,就這樣自學成材。這門手藝,他一守就守了30多年,他的妻子跟著他耳濡目染,也學會了這門手藝。平日裡,他們的日子是清閒的,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但每年的農曆七月卻很繁忙。
傳承
既然是與民俗相關的手藝,手工藝人自然要知道風俗講究。透師雖然只念了兩年書,卻能看得懂厚厚的一本黃曆,並寫得一手好字。糊紙工藝品上的字,都是由他寫在紙上後,再銼下來的,就連家中的春聯也是他親筆所書。與別的糊紙師傅不同的是,透師在製作糊紙工藝品的過程中,所用到的工具都是自己研製的。“看到別人製作的紙糊工藝品上的圖案很好看,回到家裡後,就自己琢磨,親手打制鐵質工具,以便製作出更好看的花紋圖紙。”透師說。(黃玉守彭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