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皮小檗(學名:Berberis xanthophloea)是小檗科小檗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2,800米至4,000米的地區,常生於溝邊、林緣、林下、灌叢中及河谷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主要價值,醫藥,附方,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1-2米,可達3米。老枝暗灰色,圓柱形,無疣點,幼枝淡黃色,稍有光澤;莖刺單生,有時三分叉,圓柱形,長0.5-1.5厘米,與枝同色。葉紙質,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1.5-6.5厘米,寬0.8-2厘米,先端鈍形或圓形,基部楔形,上面綠色,背面初時灰色,微被白粉,後為亮淡綠色,不被白粉,兩面中脈和側脈顯著,網脈不顯,葉緣平展,全緣;近無柄。圓錐花序具10-45朵花,通常長6-9厘米,可達12厘米,包括總梗長1.5-4厘米,有時可達7厘米,無毛;花序軸有時具葉狀苞片;花梗長5-12毫米;苞片長約1.5毫米;花黃色;小苞片卵形,急尖,長1.3-3毫米,寬1-2毫米;萼片2輪,外萼片橢圓形,長3-5毫米,寬2-4毫米,內萼片橢圓狀倒卵形,長5-6.5毫米,寬3-3.5毫米;花瓣倒卵形,長3.5-5毫米,寬2.5-4毫米,先端缺裂,基部明顯縊縮呈爪,具2枚稍分離的腺體;雄蕊長約3毫米,藥隔先端不延伸,平截;胚珠2枚,具短柄。漿果長圓狀倒卵形,長7-9毫米,直徑5-6毫米,紅色,頂端具短宿存花柱,被藍色霜粉。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產於中國西藏。生於林下、林緣、灌叢中、溝邊或河谷階地。海拔2800-4000米。模式標本采自隆子。
生境 | 生境: 溝邊, 河谷階地, 林緣, 林中 |
海拔下限 | 2800 |
海拔上限 | 3500 |
是否中國特有 | 是 |
是否引種栽培 | 非人工引種栽培 |
國內分布 | 西藏自治區 |
主要價值
醫藥
根:清熱解毒。用於目赤。
附方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小檗科植物黃皮小檗的根。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用於腸胃濕熱、腹瀉、痢疾、嘔吐、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瘡癤腫毒。
性味歸經:苦,寒。心、肺、肝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2克。外用:研末或搗敷。
中藥化學成分:根含小檗鹼1.1%、小檗胺0.63%,還含掌葉防己鹼、藥根鹼及木三花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