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略村年例是黃略村農民組織的一項文化活動,活動從每年的正月初十晚開始至正月十六早結束,活動期間會舉行各種本地民間文化項目的展演和農民自辦宴席招待親朋好友。有點像西方狂歡節的樣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略村年例
- 節日時間:農曆正月十一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粵西地區
- 節日起源:祭祀
- 節日活動:開展舞醒獅、游神、演大戲,放花炮
- 節日意義:宏揚傳統文化,促進社會和諧,曾進村民家庭和睦
- 設定地點:黃略村
- 設立機構:黃略村先民
節日起源,過節習俗,
節日起源
年例是粵西地區一個獨特的傳統節日,所謂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國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春節可算是最為熱鬧的,然而在粵西嶺南一帶,在春節之後仍有特別的節日要過,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習俗——年例。年例,可謂是一年中的盛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地有句話講,“過年你可以不回家,但過年例卻不能不回來”。人們對“年例”格外敬重,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年例既是一個村子一年中村民的大集會,也是請神拜神送神的時節,譬如有些村子的年例就是某某神仙的生日,在加上一代一代傳遞的風俗,年例在粵西人的地位,可能比北方的廟會地位更甚。追溯年例的歷史,它實際上是擴大了的元宵節、廟會、社、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大約起源於明清時期,已有幾百年歷史。古時候,湛江人受福建莆田文化的影響,每年的初春至清明期間各村都會挑一個固定的日子,開展舞醒獅、游神、演大戲,放花炮等多項活動,祛除凶災惡毒,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身健康和國泰民安。由於當時農村基本沒什麼娛樂設施,辛苦了一年的各村農民只有利用春閒時節各擇吉日釋放一下,親朋好友歡聚一堂祈盼好光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年例。
過節習俗
黃略村年例的主辦以黃略村村務理事會為中心組織的。以土地神的“境”為單位,費用一部分由黃略村各境“燈頭”(即村民中本境上一年第一個生下男丁的家長)出面邀各家各戶出錢集資,按人口收費(即一戶人家共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份,包括男女老少)俗稱“人口錢”;一部分由村中的富商捐贈(本村富商王軍先生每年都捐贈上萬元以供舉辦年例活動)。
黃略村的年例活動從每年的正月初十晚開始至正月十六早結束。年例開始前兩天,村民便開始為年例做準備工作了。黃略村各境村民在本境“燈頭”組織下開始打掃村道、祠堂、搭建燈棚,由村務理事會組織村民到外地買葡萄牙刺扎刺床、清洗神轎、準備游神的其他用品。
“吊燈”這個習俗在湛江大多數農村都存在,但各地方具體有不同做法。當村中上一年有人丁出生,在年例期期間,該戶村民就提前備好兩盞花燈,一盞花燈吊在本境提前搭建的燈棚(裡面供著本境的土地公、土地婆)里(意為祈求神靈保佑自家孩子),一盞花燈吊在自己家的祖屋香火房祖宗牌位前(意為向祖先報喜家裡添新人丁),燈內並且要一直亮著長壽燈。而該戶還要做一種本地特色的米製品分發給本境的村民。而且在正月初十晚12點鐘後把花燈吊到燈棚之後,便在家裡擺下“吊燈酒”,宴請親朋戚友、鄉親。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是一個本村獨有的風俗,就是凌晨三四點鐘喝燈酒,主人家在凌晨三四點鐘備好酒席之後,就挨家挨戶叫人起床喝燈酒,而且村民都不會生氣,會很高興一起去吃喝,一直喝到天亮然後一起去看游神。而吊燈是專為慶賀和啟報嬰兒出生用。燈型男女有別,男莊重,女輕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