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葉枯病

葉枯病主要危害葉片,幼葉症狀不明顯,成長葉片葉面出現黃化區,出現畸形水浸狀褪綠斑,逐漸擴大呈近圓形或多角形褐斑,直徑1-2毫米,周圍有褪綠色暈圈,病葉背面在清晨或陰天極易出出小段明脈。

基本介紹

  • 別稱:黃瓜葉枯病
  • 中醫病名:瓜鏈格孢
  • 常見發病部位:葉片
  • 常見病因:菌絲體殘留
  • 傳染性:無
  • 病原:真菌
病害症狀,侵染循環,病原描述,發病規律,發病特點,防治方法,

病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病斑圓形或不正圓形,褐色,周緣有或缺黃色暈圈,斑面長出灰褐色或黑褐色霉狀物(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嚴重時病葉枯死。
黃瓜葉枯病病害症狀黃瓜葉枯病病害症狀

侵染循環

病原菌以帶病種子或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也可由上年發病棚的舊塑膠薄膜帶菌越冬。在環境條件話宜時,病原菌從葉緣水孔等自然孔口侵入,雨水反濺是植物病原細菌最主要的傳染途徑,也可通過昆蟲、農事操作等傳播蔓延和重複侵染。播種帶菌種子,種子發芽後直接侵入子葉,產生病斑,引起幼苗發病。保護地栽培棚內夜間飽和濕度時間7小時以上,使植株表面結露時間越長,水浸狀病斑出現越多。黃瓜葉面吐水也為病菌侵入蔓延提供了有利條件。

病原描述

病原為真菌,中文名:瓜鏈格孢。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隨病殘體留在土中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藉氣流傳播侵染,隨後在病葉上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植株衰弱,田間漬水,濕度大,易誘發本病發生。

發病特點

病菌喜低溫高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為3-30℃;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8~20℃,相對濕度95%以上;發病最適生育期在苗期至成株期。發病潛育期7~15天。本病只在保護地內發生,通常只在早春低溫期間發病,當棚室溫度超過25℃時病害即會受到抑制。

防治方法

施足基肥,雨後及時排水,株行間通風透光。
(1)留種與種子處理:從無病留種株上採收種子,選用無病種子。
(2)加強田間管理:保護地栽培棚內,及時清理溝系,防止雨後積水,適時通風換氣,肥水管理採取輕澆勤澆,澆水施肥應在晴天的上午,並及時開棚通風降濕。
(3)茬口輪作:提倡與非葫蘆科作物實行隔年輪作,以減少田間病菌來源。
(4)清潔田園:在病害盛發期及時摘除病老葉,收穫後清潔田園,清除病殘體,並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