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細菌性圓斑病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為害幼莖或葉柄。葉片染病幼葉症狀不明顯,成長葉片葉面初現黃化區,葉背現水漬狀小斑點,病斑擴展為圓形或近圓形,很薄,黃色至褐黃色,病斑中間半透明,病部四周具黃色暈圈,菌膿不明顯。幼莖染病致莖部開裂。苗期生長點染病,多造成幼苗枯死。果實染病在果實上形成圓形灰色斑點,其中有黃色乾菌膿,似痂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瓜細菌性圓斑病
- 外文名:Xanthomonas campestris
- 發病條件:葉面結露、葉緣吐水
- 防治方法:用次氯酸鈣300倍液
- 發病原因:真葉染病
病原,傳播途徑,防治方法,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ucurbitae (Bryam) Dye異名X.cucurbitae (Bryan) Dowson稱油菜黃單胞菌黃瓜致病變種(黃瓜細菌斑點病黃單胞菌),屬細菌。菌體桿狀,單生、雙生或鏈生,有莢膜,無芽孢,大小1.0~1.5×0.5~0.6微米。在肉汁腖瓊脂平面上菌落圓形,黃色具光澤,表面隆起光滑,邊緣整齊,透明;在肉汁腖液中生長呈雲霧狀,無菌環。細菌生長適溫25~30℃,36℃能生長,49℃經10分鐘致死。主要為害黃瓜、西瓜等葫蘆科植物。
傳播途徑
果肉受害擴展到種子上,病菌由種子傳帶,也可隨病殘體遺留在土壤中越冬,從幼苗的子葉或真葉的水孔或傷口侵入,引起發病。真葉染病後,細菌在薄壁細胞內繁殖,後進入維管束,致葉片染病,然後再從葉片維管束蔓延至莖部維管束,進入瓜內,致瓜種帶菌。棚室黃瓜濕度大溫度高,葉面結露、葉緣吐水,利於該菌侵入和擴展。
防治方法
(1)選用中農5號、碧春、滿園綠等抗細菌病害的品種。從無病瓜上選留種,瓜種可用70℃恆溫乾熱滅菌72小時或50℃溫水浸種20分鐘,撈出晾乾後催芽播種;還可用次氯酸鈣300倍液,浸種30~60分鐘或40%福馬林150倍液浸1.5小時或100萬單位硫酸鏈黴素500倍液浸種2小時,沖洗乾淨後催芽播種。
(2)無病土育苗,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加強田間管理,生長期及收穫後清除病葉,及時深埋。
(3)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減少化肥施用量。
(4)開展預防性藥劑防治,於發病初期或蔓延開始期噴灑 27%銅高尚懸浮劑6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DT)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0%琥·乙膦鋁(DTM)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3.8%可殺得2000乾懸浮劑 1000倍液,每667平方米用對好的藥液60~75升,連防3~4次。琥膠肥酸銅對白粉病、霜霉病有一定兼防作用。此外也可選用硫酸鏈黴素或72%農用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1∶4∶ 600銅皂液或1∶2∶300~400倍式波爾多液。40萬單位青黴素鉀鹽對水稀釋成5000倍液也有效。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