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牛毛蘚(黃牛毛蘚)

黃牛毛蘚(黃牛毛蘚)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牛毛蘚是苔蘚植物,分布於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陝西、青海、新疆、江蘇、浙江、湖南、廣東、貴州、雲南、西藏等地。具有藥用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牛毛蘚
  • 拉丁學名:Ditrichum pallidum (hedw.) hamp
  • 別稱:刀口藥、金牛毛
  • 二名法:Herba Ditrichi
  • :植物界
  • :苔蘚植物門
  • :蘚綱
  • :曲尾蘚目
  • :牛毛蘚科
  • :牛毛蘚屬
  • :黃牛毛蘚
  • 分布區域:吉、遼、冀、內蒙、陝、青藏、新、蘇、浙、湘、粵、貴、雲等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本種提示,

形態特徵

植物體叢生,黃綠色或暗綠色。莖直立,高約0.5—1厘米,多單一,稀分枝,葉密集,莖下部的葉較小,莖頂的葉較長大。葉直立伸展,有時略偏向一側,乾時上部有點扭轉,長卵圓形或披針形,先端成半管狀的細長尖,邊直,先端具齒突;中肋扁闊,與葉細胞界線清楚,占據葉尖的大部分,突出葉尖成長芒狀;上部葉細胞狹長方形,中部細胞狹長方形或長的4—6邊形,基部細胞透明,壁薄,長方形或長圓狀六邊形,向邊緣的細胞狹長。雌雄同株異苞。雌苞葉基部鞘狀,先端成細長尖。蒴柄纖細,長1—2厘米,黃色到紅棕色。孢蒴長圓狀圓柱形,直立或略彎曲,淡紅褐色;環帶由2—3列細胞組成;蒴蓋圓錐狀,具喙狀尖頭;蒴齒裂至基部,線形,具細密刺疣。孢子具疣。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200—3200米的林地及路旁土坡。

分布範圍

產貢山、綠春、騰衝、耿馬、滄源等地。
貴州、西藏、廣東、福建、浙江、江蘇、湖南、安徽、江西、河南、山東也有。
日本、歐洲、北美洲東部、非洲中部有分布。

主要價值

性狀鑑別:本品為數株叢生的片狀或團塊狀,黃綠色或金黃色。每株分離後,濕潤展平,莖長0.7-1cm。葉多列,卵狀披針形或條狀,長3-5mm,基部較寬,向內卷,下延呈尖耳狀,全緣,上部漸狹,頂部葉緣具細齒,中肋1條,較粗,直達葉尖;苞葉較大,基部鞘狀。有的可見長1-3cm的細長蒴柄,孢蒴卵狀圓柱形,蒴蓋具喙狀短尖,蒴帽兜形。氣微,味淡。
【藥性】:淡,涼
【功效分類】:熄風鎮驚藥
【主治】:小兒驚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出處】:《中華本草》
【藥名】:黃牛毛蘚
【漢語拼音】:huang niu mao xia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trichum pallidum(Hedw.)Hamp.[Trichostomum pallidum Hedw.]
【功效】:熄風鎮驚
【科屬分類】:牛毛蘚科
【藥材基原】:為牛毛蘚科植物黃牛毛蘚的植物體。
【生態環境】:生於林下地上。春季至秋季多見。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

本種提示

該種植物變化較大,其植株從0.5—1厘米或稍長;蒴柄長1—2厘米之間,黃色到紅棕色,有時上部棕色,下部黃色或橙黃色,從而可見該種不僅變化大,且各特徵之間過渡類型多,因而 Thériot,以體形高大,蒴柄較長,橙黃色與原種略不同所分出之變種 Ditrichum pallidum var. sinense Thér. 可能是該種的同物異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