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簡介
國家農業部原部長劉中一題詞稱為“蘇北明珠”的黃海農場隸屬於江蘇農墾集團有限公司。黃海農場地處黃海之濱,毗鄰204國道、寧連公路。農場距連雲港、淮安和鹽城市各110公里左右。距離沿海高速入口僅16公里。農場東西有中山河與蘇北黃金水道灌河環繞、北依蘇北重鎮陳家港,可停泊3000噸級海輪,水陸交通便利。場內有線電視、程控電話、電腦均已聯網,通訊條件非常便利。
場內工業以糧棉油加工為龍頭,所生產的星佳牌、常香玉牌優質大米,已獲得國家“綠色食品”標誌,雲絲牌優質皮棉因其過硬的質量而供不應求。從美國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種子加工線,年加工糧棉種籽8000噸以上,運銷全國各地;立足於地廣水多,資源豐富的優勢,農場已建成年產成魚3000噸和年可向市場提供肉鴨製品4500餘噸的養殖基地。農場種植、養殖環境相對封閉,技術推廣力量雄厚,是繁育、提供優質良種的理想基地。
黃海農場現有15萬畝的無公害良田,是江蘇省第二家、蘇北第一家軍糧供應保障基地;常年種植水稻、三麥、棉花;是“蘇墾牌”大米的生產、原料供應基地;養殖業以肉鴨養殖為主,是桂花鴨系列產品原材料供應基地和生產基地;工業以資源型深加工業為主,參股投產的米業黃海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達6萬噸,商業、旅館業、餐飲業、娛樂觀光等行業國有、民營並企。
黃海農場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如今是集農、工、商於一體的大型農業企業。現代農業、加工業、製造業、服務業迅猛發展。一鎮三區的鎮區一體化建設格局正在形成,獨特的地理位置,肥沃廣闊的田野,優越的自然條件,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綠色資源。
黃海農場回響總公司號召,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二次創業,圍繞建設大企業、大基地、大產業的目標,加快結構調整,著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大力發展工業,著力培植國有控參股企業及股份制經濟實體,壯大國有經濟,加快、創新、跨越發展的步伐。如今的黃海人民在農場黨委的帶領下,正在建設一個生態環境優美,氣候溫和,景色宜人的集鎮區於一體的新農場。“蘇北明珠”黃海農場熱誠歡迎四海賓朋共謀發展大業。
農場的由來
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後,中央決定將國民黨的一些高級戰俘送進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三野的“高級軍官訓練團”(對內簡稱“戰俘團”), 即華東三野教導團,對他們進行世界觀、人生觀的改造。當時,在如何對待戰俘問題上,黨採取了“改造戰俘”和“給出路”的政策,這也就是新中國勞改事業的肇始;
1951年,華東三野教導三團改為軍法處四科;
1952年,成立華東局軍政委員會新人農場(黃海農場前身),軍法處四科集體轉業到農場織犯人進行勞動改造。勞改幹部帶領犯人一寸一寸、一畝一畝的開墾鹽鹼地,進行開荒、割草、挖河、修路、打海堤等勞動;
1962年9月至1963年底,南京、淮陰、蘇州、無錫知青2303人到洪澤湖農場(含南京下放職工56人);
1965年11月,為了國家邊防安全的需要,防止勞改犯和國民黨集團裡應外合,黨中央決定,把大有附近的五個勞改農場與洪澤湖農場成建制對遷。就是把五個農場的勞改犯都搬到洪澤湖農場來,原洪澤湖農場的所有人員和物資都搬到黃海農場去;
1966年1月10日,國家將大有、民生、東直、新盪、潮河五個農場合併為黃海農場,黃海農場正式宣告成立。原來的五個農場分別用其原名,成為五個分場,如黃海農場新盪分場;同年響水縣成立。
1966年至1969年6月,先後有南京、漣水、灌南、沛縣、新沂、徐州、豐縣、泗洪、宿遷、淮安、蘇州等地知青10510人來場;
1969年11月,黃海農場以民生河為界,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第七團和第八團。這就是後來七團、八團名稱的由來。兵團期間,連雲港、鹽城、阜寧、陳港、南京、灌東鹽場先後遷來知青2057人;
1975年8月,建設 兵 團撤消,七團更名大有農場,八團更名黃海農場。兵團撤消後,響水及灌東鹽場仍有知青陸續來場;
1976年末統計,兩場知青總數為7357人;
1978年底開始,知青大批返城;
1980年1月,大有、黃海兩農場合併,稱江蘇省國營黃海農場,隸屬江蘇省農墾集團總公司;
2000年4月2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江蘇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我省企業事業單位公安機構體制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蘇政辦發[2000]34號),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原則和“從體制上進行改革,改變隸屬關係,劃歸地方公安建制序列”的要求,在黃海農場重新組建隸屬於響水縣公安局的黃海農場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