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灣大屋

黃泥灣大屋

黃泥灣大屋位於湖南省平江縣上塔市鎮黃橋村,建成於清代嘉慶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為典型清代莊園式江南風格民居建築群,有房間108間,大廳9個,天井16口,總面積達6820平方米。房屋雕樑畫棟,四進四出,左右對稱,錯落有致。為南方不多見的至今保存較完好的清代古建築群,目前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抗日戰爭期間,黃泥灣大屋曾被國民革命軍徵用為臨時抗日醫院,曾救治過來華參戰的美國飛虎隊成員,如今大屋內牆仍留有許多戰時標語,附近無名烈士墓地埋葬著上百名犧牲的抗日國軍將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泥灣大屋
  • 地理位置:湖南省平江縣上塔市鎮黃橋村
  • 占地面積:6820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
  • 交      通:通平高速出口2公里
葉姓族譜文獻記載,元朝末年(1367),葉姓始祖中庸公從江西武寧廉村先遷至湖北蒲圻羅現村。他的兒子葉永壽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轉徙而至黃橋。這裡山清水秀,土沃田肥,氣候宜人,猶如世外桃源,遂在此拓荒創業,造屋安居。屈指算來,葉姓在這裡已繁衍生息621年,按輩分排,已傳至26代。
黃泥灣大屋黃泥灣大屋

數十擔銅錢造就一幢大屋

走進平江縣上塔市鎮的大山中,一棟青磚碧瓦、雕樑畫棟的古舊建築出現在記者面前。這就是被當地人稱之為黃泥灣大屋的古建築群,據當地葉姓村民介紹,這棟總面積達682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達3672平方米,是當地葉姓人口的聚居房屋。
到清嘉慶19年間,葉氏有兩兄弟新建造了一棟兩排房,整棟屋裡,青磚碧瓦、雕樑畫棟,顯得富麗堂皇,取名為“新屋”。整棟房屋布局合理、有防水火、防盜竊、防病災等功能齊全、精雕細琢的屋邸(即現在的黃泥灣大屋)。
1816年12月,黃泥灣大屋竣工。屋主善林大擺筵席。此時,眾人驚訝地發覺:善林根本不像有錢的樣子。造屋的一應材料、工匠工資,都沒有結算。飯後,工匠們心急如焚地等著開工錢,可又不敢明說,只好暗中議論。
但善林公絲毫沒有著急的神色。申時左右,只見對面山路上,一群挑夫挑著擔子,排著長隊,魚貫而來。不一會兒,數十擔銅錢便堆積到了大門口。材料錢、工匠工資開完後,銅錢還剩一半。
解放前,黃泥灣老屋內設有南雜店2家,藥鋪1家,紡織、印染、鞭炮、榨油作坊各1家,商業繁榮,興盛一時。
黃泥灣大屋黃泥灣大屋
大屋裡的書屋,使得葉姓子孫有了就讀之所,因此葉氏後裔英才輩出。據葉姓族譜記載:善林公十分重視子孫課讀,至其四代孫,就培育出8名秀才,3名太學生,1名舉人。因此,時人稱譽葉氏為“書香門第”。
清末黃泥灣葉氏後裔有兩名秀才,是善林公的孫子衡甫、曾孫筱嵩公。光緒己亥1899年,衡甫、筱嵩叔侄同補博士弟子員,時人謂之“竹林並秀”。
最有名的是葉善林曾孫葉筱嵩,他考入湖北武昌道師範學堂,畢業後,被清廷公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獲政治經濟學博士。曾被推舉為北京湖南同鄉會會長。抗戰勝利後,又以知名民主人士身份,受託於葉劍英,為國共和談,及日後和平解放北京奔走。新中國成立後,應周恩來之聘,任政務院首屆中央文史館館員。1955年病逝於北京,享年81歲。
筱嵩公的次子葉掾良,獲得博士、研究生學位。曾經主持美國高空無人駕駛飛機的分析和反設計等工作,成績卓著。歸國後,他擔任高級工程師,被評為一級教授,在航天研究領域多次立功,受到國家的表彰。
黃泥灣大屋黃泥灣大屋
辦學育人當成使命
葉善林之孫葉衡甫和本族洞裡屋葉培元(平江縣‘培元學校’創始人)等人,都是“束髮受書服膺立命之說,至老不渝”的頗有建樹的讀書人。衡甫公目睹眾多鄉間子弟因為家貧而無處就學,遂萌發了辦學之心。1907年,衡甫公打算在“雙勝團”(現在上塔市鎮)創辦兩所國小。此後,又陸續增至9所。
1916年,平江縣議增建縣立高等國小,縣議初步確定其第五校應當設校址於南江。如果南江無人倡議捐址、捐資建校,則縣議會改設其他地方。聽到此訊息,衡甫先生力排眾議,首先得到趙曙樓的支持,倡議南江境內的鄉紳達士在文昌閣集會,議各捐資產,支持建校。衡甫公帶頭捐出穀物百餘擔。眾鄉紳慷慨解囊,不到三日,得資產折合糧食千餘擔,建校經費初步籌到,基礎始定。第五校遂定建於南江。1918年7月開學。因為衡甫倡議有功,眾舉衡甫先生為校長(即現露江山中學)。
當時,平江縣知縣錢葆清,為褒獎衡甫辦學之功,特地贈送一塊“後學津梁”牌匾。此匾至今仍然保存完好。葉氏書香門第,慷慨助教,被傳為美談。
抗日戰爭期間,黃泥灣大屋曾被國民革命軍徵用為臨時抗日醫院,曾救治過來華參戰的美國飛虎隊成員,如今大屋內牆仍留有許多戰時標語,附近無名烈士墓地埋葬著上百名犧牲的抗日國軍將士。
黃泥灣大屋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