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是2007年2月1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仁宇。

基本介紹

  • 書名: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 作者:黃仁宇
  • ISBN:9787108015419
  • 頁數:583頁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第2版 (2007年2月1日)
  • 裝幀:精裝
  • 開本:32開
  • 條形碼: 9787108015419
  • 尺寸:20.5 x 14.1 x 2 cm
  • 重量:680 g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內容簡介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是規模宏大的回憶錄,從作者早年的從軍經歷,到壯年時期在美國打工、求學、無所不包,本書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歷史”,檢討中國近代革命,統攝幾千年中國歷史進程;黃仁宇傳遞給我們他脫胎於悠久文化的壯闊史觀,即便他對此文化不無批評之處。

作者簡介

黃仁宇(1918-2000),生於湖南長沙,1936年入天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就讀。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在長沙《抗日戰報》工作,後來進入國民黨成都中央軍校,1950年退伍。
其後赴美攻歷史,獲學士(1954)、碩士(1957)、博士(1964)學位。曾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1970)。參與《明代名人傳》及《劍橋中國史》的集體研究工作。

內容簡介

他的文字淺顯明白,就算毫無背景的人也讀得懂。也許正因為這樣,美國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筆仿佛具備卡夫卡的夢幻特質。
黃仁宇的回憶錄共有36萬字篇幅,自述生平經歷與學術研究經驗,並具小說敘述的技巧。全書定名為《黃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為兩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價”;書前並有多幅珍貴的個人及歷史照片。

媒體評論

我的哥哥黃仁宇
我的哥哥黃仁宇/黃兢存
我的哥哥黃仁宇和嫂嫂格爾住在美國紐約州新帕爾茲市,在1999年除夕中,我在西岸和仁宇兄通了兩次電話,在交談中互相勉慰,慶幸平安地進入一個新千年。
2000年1月8日,新千年剛度過一星期,那天加州氣溫平和,我們還在計畫周末活動,突然間仁宇兄的兒子培樂來電話,那時是加州時間上午11點半左右,培樂的語音很平穩,可是訊息是我們從來沒有想像到的:他說父親在三小時前,在去附近一間電影院時,突然因心臟病不治棄世,就在這個簡短的電話中,我和仁宇兄作不辭的永別了。
過了一兩天,我才知道仁宇那天是由他夫人格爾駕車到新帕爾茲二十多英里的一家電影院去看一部文藝影片,片名叫《雪降洋杉》。他們剛到達電影院,仁宇兄說身體不適,在進門廳室,一坐下來就暈倒,當時由救護車送到附近醫院急診,醫生已束手無策了。
當天他們夫婦離家去電影院時,仁宇含笑對格爾說:“老年人身上有這么多的病痛,最好是拋棄軀殼,離開塵世。”隨後格爾開車沿赫遜河岸轉折,仁宇繼續將身後事作為話題,和格爾討論。這場經歷在格爾嫂的心目中,留下不可毀滅的印象。
我和仁宇兄從小在湖南長沙長大,一直到中學畢業。我們的父親黃震白,別名種甦,是中國革命初期同盟會會員。在長沙時,我們兄弟年輕,父親又常赴外省工作,在我的記憶中比較深刻的是在客廳牆上掛的國父孫中山的手筆,題贈“ 種甦同志”,中間是“博愛”兩個大字,下首是孫中山的簽名和印章。這幅字帖一直掛在家中,到了1939年抗戰開始,家人分散,這手帖就不知道流落在什麼地方去了。
黃仁宇在十四五歲左右(1932年)開始向當地報紙投稿,當時《湖南日報》副刊,連續登載他寫的世界名人傳記,每篇都有他自己手描的人物畫像。黃仁宇的寫作熱忱,從中學時代開始,從未間斷。以後他繼續在文章書籍中加入自己的插圖,包括白描畫、地圖、表格和作戰形勢圖等,都一手細心創製。他的私人用箋,上面就有一幅白描畫,描寫過去運河漕運情形,原來是他寫明代經濟史中的插圖。
1935年仁宇兄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念電機工程。剛過了一年,全國抗日戰爭開始,國內比較有名氣的大學都輾轉遷入內地。黃仁宇放棄學業,在長沙參加《抗戰日報》,做編輯訪問工作,那時抗戰日報的社長是田漢,總編輯是廖沫沙。
黃仁宇於1943年由重慶飛往印度,參加中國駐印度遠征軍,在孫立人部下做參謀,常到戰場視察,仍舊寫文章,大多在重慶《大公報》發表,在北緬密支那之役,他到前線觀察,被日軍藏在樹叢中的狙擊兵射中大腿,運到後方調養。
抗戰勝利之後,仁宇兄隨軍由上海飛到東北,隨後被選派到美國雷溫烏茲要塞陸軍參謀大學深造、後來又到日本參加中國駐日代表團。我們兄弟,才有比較多的見面機會。
從1952年開始,黃仁宇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念書和工作。那時他已經是34歲,把半生的事業成就全部放棄,重新和年輕的學生們生活在一起,這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他採取這途徑,表示對自己寫作著述的能力有信心,才願意在半工半讀的條件下,發憤攻讀。
黃仁宇在密西根大學Undergraduate School念了三年,由新聞系轉到歷史系,取得學士學位,在這段時間,除開讀書、工作之外,他對年輕大學生的課外活動一樣有興趣。密西根大學是美國中西部足球聯盟的一員,秋天是足球季,各校輪流比賽,每場的觀眾上萬,黃仁宇戴上黃藍兩色上有校徽的便帽,熱烈參加。
隨後黃仁宇繼續念研究院,一直到1964年,取得博士學位。美國政府對大學文科不大重視,政府研究津貼很少花在這方面,因為這個緣故,文科研究生都要自己找工作維持。
黃仁宇一面工作謀生,可是仍專心讀書,我看著他從一個業餘性質的作者,蛻變為胸藏萬卷的學人,他以後的成就,都是在這個期間奠定的。仁宇兄研究明史,把《明實錄》一百三十三卷從頭到尾研讀。嫂嫂格爾寄給我一盒檔案,其中有黃仁宇最近十年的讀書工作紀錄。我打開一本,看到他1992年12月的日記,其中一個星期,他在五天之內,把“大史長篇”,重新研讀一遍。我不知道 “大史長篇”是怎么樣的書籍,請教一位國史專家,他說大概是明朝王 著的《大事記續篇》(七十七卷)和朱國楨著的《大事記》,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黃仁宇讀書認真的情形。
仁宇兄的名著《萬曆十五年》開始是用英文寫的,在1981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印行,當時為美國名作家John Updike發現,在New Yorker雜誌寫文推薦,同時這本書也列入美國歷史書五個最佳作品之一。翌年《萬曆十五年》中文版在北京印行,由“文革”中首先被清算的廖沫沙題箋,印在封面。這題箋也有一個小故事,我在1980年9月間,參加美國航空學會訪問中國航空工業,途經北京。這時黃仁宇已經計畫把《萬曆十五年》在中國印出,托我和妹妹粹存去拜見他的舊友廖沫沙,請他題箋。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在北京出版,傳到台灣陶希聖先生那裡。陶先生很欣賞這作品,特別在台灣推薦,並同意寫一篇讀後記,台灣版就在陶先生領導下的食貨出版社印行。
黃仁宇個性強,不論學術和日常交往,都是胸有成竹不輕易改變初衷。可是為人謙和,不事誇張。《萬曆十五年》在大陸和台灣暢銷,他對我一字不提,直到我們的表弟李承露從台灣來信,報告情形,我打電話給仁宇兄說:“聽見你在台灣出版界和讀者心目中聲名鼎盛。”仁宇兄沒有驕意,只問:“是哪個人告訴你的?”
黃仁宇的第二本重要作品是《中國大歷史》,這本書在美國出版時是1988年11月,可是早在七十年代,我到紐約州去看他們夫婦,仁宇兄就告訴我:他對中國歷史有一個新的研討方式,和美國各大學中國史專家看法完全不一樣,我當時一點也不知道這學科的研究內情,只覺單刀匹馬,和一班學術權威打對頭,不是智舉,就將這想法坦白陳述,黃仁宇一點也不同意,話題就終止了。
黃仁宇生性豪爽,古道熱腸,對人誠懇,人或有機謀,他視而不見。他在新帕爾茲住處簡素樸實,他寫作的廳房面對著紐約聞名的Cat skill山地遊覽區,可以看見日出日落,風雲變幻。在黃仁宇的心目中,比什麼高樓大廈,都要勝過一籌。同時他注重儲蓄,家有餘資,都細心投資。
黃仁宇夫婦愛旅遊,在英國劍橋大學工作時,曾遍游西歐各國,也曾遍游美國東西岸。仁宇兄最後一次旅行,是在1999年10月應葡萄牙政府邀請,到里斯本參加澳門歸還中國紀念會,在會中黃仁宇發表論文,題為《中國的經驗——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黃仁宇歡喜賓客,新帕爾茲附近有幾家餐館,是他家待客之處,其中有兩家在赫遜河畔,風景優美,這地方也就是他寫的《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名稱的來源。另一家中國餐館,叫“小熊飯店”,地址靠近Woodstock,是Rock Music發源之處,餐廳背山近水,非常風雅。
仁宇兄常說:“我一生經歷過中外各階層的生活,不論是治世亂世,無所不聞,無所不見。現在我個人要做的事都已做了,可一死而無憾。”這種看法,和他最後一天和格爾嫂所講的話,如出一轍。

目錄

編者說明
本書和作者
第一部 自己的浴室
中國內陸
印度與緬甸
上海
第二部 我所付出的代價
普林斯頓,新澤西
安亞堡,密西根
密西根:更多的回憶
沒有特定地點:只不過是歷史學家的反省
劍橋,麻省
劍橋,英國
尋找對歷史的技術辯證
新港,康乃狄克
紐約,紐約
譯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