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碳輸運規律及其氣候效應》是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由張龍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河碳輸運規律及其氣候效應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龍軍
- 依託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黃河流經世界最大的黃土高原,機械侵蝕和化學風化使陸地碳進入水體的同時,流域的化學風化消耗大量的大氣CO2,使黃河具有極高的碳酸鹽含量。而另一方面又有部分河水無機碳通過平衡向大氣釋放CO2。黃河耗水量巨大,近五年黃河流域年耗水量約是入海徑流量的1.3~2.3倍。以往未考慮耗水量的貢獻,導致了化學風化消耗大氣CO2的估算量偏低。因此研究黃河碳輸運規律,對於評估黃河的CO2源/匯氣候效應,深入地理解黃河流域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中的作用,總體把握碳收支是十分重要的。本項目重點研究黃河流域化學風化、水體有機物耗氧呼吸、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對碳輸運的影響,以及無機碳體系對水體pCO2控制作用,注重修建水庫和調水調沙等人為因素的干擾。給出黃河流域化學風化消耗大氣CO2與河流水-氣界面釋放CO2量值的差值,揭示經物理風化、化學風化等河流作用每年輸入海洋的碳形態及其量值,以此評估黃河的CO2源/匯氣候效應。
結題摘要
黃河是世界渾濁度極高的河流。農業灌溉退水、修建水庫和調水調沙等人為活動對河流碳輸運造成了極大的不確定性。若不考慮耗水量的貢獻,黃河流域岩石風化CO2消耗量將低估139%。上中下游岩石風化CO2消耗量分別占全流域的63.7%、35.0%和1.3%,黃河溶解無機碳(DIC)主要來自青藏高原。黃河有機碳輸運以顆粒態為主,生源貢獻較少。DOC受到農業灌溉退水等污染嚴重。修建水庫雖然提高了庫區DOC/POC比例,但對水、沙的調蓄改變了河流自然的物質輸運規律,對河流生態系統本身以及河口及近海生態系統的演變方向產生重要影響。調水調沙期間DOC和POC輸運入海通量約占全年的35%和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