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下三角洲沉積動力分區:過程、機制與沉積效應》是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由王厚傑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河水下三角洲沉積動力分區:過程、機制與沉積效應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厚傑
- 依託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本申請項目以黃河三角洲海域沉積動力過程的時空差異為切入點,將三角洲海域整體作為研究對象,考察水下三角洲沉積動力分區及其季節性差異,揭示水下三角洲演化的動力驅動機制。在不同季節和不同時段,採用高解析度觀測儀器,在三角洲近岸和離岸區域開展沉積動力和沉積學綜合觀測,結合歷史觀測資料,對比現行河口區域和廢棄河口區域的沉積動力過程時空差異,揭示三角洲海域的沉積動力分區及其與水下三角洲沉積中心遷移的關係;建立近海沉積動力三維數值模式,模擬廢棄河口行水期沉積物傳輸過程與沉積過程,並與目前的沉積動力過程和現行河口沉的積動力過程進行對比研究,揭示水下三角洲沉積動力分區的形成機制,闡明沉積動力分區導致的沉積效應。 通過研究,將揭示不同環境因素(河流改道、物質輸入變化等)驅動下三角洲沉積動力過程的時空差異,闡明水下三角洲演變的動力機制,豐富大河三角洲源-匯過程的研究,為黃河三角洲開發和保護提供重要科學支撐。
結題摘要
本項目以黃河三角洲海域沉積動力過程的時空差異為切入點,將三角洲海域整體作為研究對象,考察水下三角洲沉積動力分區及其季節性差異,揭示水下三角洲演化的動力驅動機制。項目執行期間,在不同季節和不同時段,在三角洲近岸和離岸區域開展了多個沉積動力和沉積學綜合觀測航次,獲得了海域水文泥沙觀測數據,結合歷史觀測資料,將現行河口區域和廢棄河口區域的沉積動力過程進行了系統對比,揭示了三角洲海域的沉積動力分區及其與水下三角洲沉積中心遷移的關係;通過百年尺度上沉積記錄研究,揭示了三角洲不同區域對河流改道的差異性回響及其機制;利用近海沉積動力三維數值模式,模擬了廢棄河口行水期沉積物傳輸過程與沉積過程,並與目前的沉積動力過程和現行河口沉的積動力過程進行對比研究,揭示了水下三角洲沉積動力分區的形成機制,闡明了沉積動力分區導致的沉積效應。項目共發表論文15篇,其中SCI論文11篇,培養了一批研究生。項目研究揭示了不同環境因素(河流改道、物質輸入變化等)驅動下三角洲沉積動力過程的時空差異,闡明了水下三角洲演變的動力機制,豐富了大河三角洲“源-匯”過程的研究,為黃河三角洲開發和保護提供重要科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