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十四走(2018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黃河十四走(2018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河十四走》是楊先讓4年間14次帶領隊伍走進黃河流域,足跡遍布8省區,匯集近千張圖片,整理出20多萬字的文本,一心蒐集失落的民藝,只為追尋中華文明的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河十四走》
  • 作者:楊先讓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
  • ISBN:9787559808509
  • 副標題:黃河民藝考察記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作品目錄,媒體評論,

內容簡介

民間藝術是一個龐大的造型世界,實實在在與廣大平民共存了數千年,並自始至終沿著自己的規律去進行創造,發展成一深厚而豐富的藝術體系。正是這些典籍不載、正史不論的民間藝術,在很大範圍內支撐著一個民族的元氣和凝聚力。
自1986年至1989年,楊先讓作為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的組建者之一,率領考察隊14次深入黃河流域,考察當地的民間藝術種類、藝術風格、民間藝人、節慶習俗等,足跡遍及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8省(區)。在走訪中,考察隊積累了近千張圖片資料,並整理出二十多萬字的文本,匯集成《黃河十四走》一書。書中不僅詳述了諸如安塞腰鼓、漢畫像石、木版年畫、剪紙、農民畫、石刻、泥(面)塑等民間技藝,還分析了其藝術風格、反映的民俗風貌、折射的文化內涵等,並記錄下當時優秀的民間藝人(如劉蘭英剪紙、蘇蘭花剪紙、潘京樂皮影等),為黃河流域的民間藝術留下了珍貴的圖文資料。
《黃河十四走》以真切的文字和鮮活生動的圖片,記錄下80年代黃河流域的民間藝術,讓古老的民藝得以傳唱至今……
2019年榮獲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第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

作者簡介

楊先讓,1930年生於山東牟平養馬島,1939年隨家人遷居朝鮮,1944年回國求學,195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和創作員,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員,文化部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間美術學會副會長,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主任、教授。
他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民間美術系,他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徐悲鴻的學生、徐冰的老師,他是80年代考察黃河流域民間藝術的第一人。
曾獲美國休斯敦大學亞洲藝術部文化獎、全美華人教育基金會終身藝術成就獎、中國文聯第 11 屆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等國內外大獎,作品被大英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機構和個人收藏。曾出版著作《楊先讓文集》《徐悲鴻》《中國鄉土藝術》《與木刻刀結緣50年:我的木刻版畫創作歷程》《海外漫紀》《藝苑隨筆》等。
楊陽,1957年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美術學會會員。

作品目錄

作者序——因緣與選擇
黃河十四走地圖
黃河十四走進程表
第一章 黃河考察前奏曲
第二章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三章 山一程·水一程
第四章 望洋興嘆
第五章 恍兮惚兮頓悟理
第六章 尾聲在山東之外
第七章 驀回首,它在燈火闌珊處
黃河十四走圖錄
青海省
甘肅省
寧夏回族自治區
陝西省
山西省
河南省
河北省、北京市
山東省

媒體評論

《黃河十四走》點明了研究民間藝術的一個方向,一個方法,是一個鐵打的、無限遠大的可能性。這一走,就好像當年梁思成、林徽因為了傳統建築的那一走,羅振玉甲骨文的那一走,葉恭綽龍門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當一條新的脈絡,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無可估量。——黃永玉
《黃河十四走》是90年代,也是此前半個世紀中國最為周正而用心的民間藝術圖文集,其內容和體裁,介于田野調查、文本分類、歷史綜述、美學闡發之間。每一頁圖文背後,都可見先讓老師的雄心。——陳丹青
《黃河十四走》是迄今為止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田野調查最輝煌的,也是今後難再出現的獨一無二的成果。——呂勝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