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鱉庭院式仿生態養殖技術通過對陽朔縣灕江甲魚養殖協會的黃沙鱉養殖技術指導與摸索,總結出了庭院式仿生態養殖黃沙鱉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沙鱉庭院式仿生態養殖技術
- 相關單位:陽朔縣灕江甲魚養殖協會
2005~2006年,供大家參考:
一、環境條件
1.養殖池
在房前屋後建造養殖池時,要選擇環境安靜、符合養殖用水水質標準的水源(無自然長流水的最好每戶建一口井)、進排水方便、底質為黃泥沙質土的地方建池,養殖池面積一般以30~100平方米為宜,養殖池壁壁頂要用磚或水泥板砌成沿池壁頂周圍朝水的一面垂直出檐10~15厘米的防逃裝置。
2.曬背台
每100平方米養殖池,在池內向陽的一面用竹板或木板設定3~4個面積為4~5平方米、以15度角斜入水面下20厘米左右的平台作為黃沙鱉的曬背台。
3.餌料台
每100平方米的養殖池,在池四周離岸邊1米左右的水面上固定設定3~4個面積為1~2平方米的木板平台作為餌料台,餌料台一側以10度角左右斜入水面下20厘米。餌料台上釘若干枚露出板面6厘米以上的釘子,用以固定餌料團。
二、幼鱉培育
1.養殖池的大小及培育前的處理
培育池面積選擇20~30平方米為宜。池底底泥經翻耕耙熟,池水經肥水培育浮游生物,使池水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池中1/3的水面投放水浮蓮,供稚鱉曬背、活動。餌料台要設在沒有水浮蓮的水面上。
2.稚鱉挑選
2.稚鱉挑選
挑選要點是出殼體重達3克以上,卵黃囊收斂良好,泄殖孔潔淨。體形完整無畸形,外部形態近似圓形,背部隨脊椎隆起,表皮外觀呈橄欖綠色或土黃色,分布有清晰可見的黑色斑紋,沿脊椎兩側對稱分布有相同數量彎曲排列的皺褶線,裙邊寬厚且邊緣呈金黃色,腹面呈橘紅色,上有清晰對稱排列的黑色斑塊,數量一般為7~8對,頭頸伸縮自如,四肢有力,平地上背部朝下放置數秒內立即翻正。
3.培育密度
3.培育密度
10~15隻/平方米。
4.飼料投餵
4.飼料投餵
魚、蠅蛆、福壽螺剁碎攪成肉糜投放在餌料台上。日投餵量為鱉體重的8%,分上、下午兩次投餵。
5.日常管理
5.日常管理
每天都要注意巡池查看鱉的活動情況和攝食情況,測量水溫、氣溫和培育池水的透明度,每隔15天左右測量稚鱉的體重、背甲寬和鱉體高,了解稚鱉的生長情況,對檢查測量的結果要做好詳細記錄,建立生產日記檔案,以備日後查詢。每隔15天左右向培育池潑灑生石灰一次,保持培育池水的pH值在7.5左右,生石灰用量20~30克/立方米。每隔10天左右向培育池中施放光合細菌一次,用量為投放原菌液濃度為每克有30億個活菌體的菌液150~200克/立方米。保持池水透明度在25~30厘米。
三、成鱉養殖
1.幼鱉挑選
外觀形態近似圓形,隨著個體的生長,背部逐漸趨向扁平,體表外觀顏色逐漸轉呈淺黃色,分布的黑色斑塊變大變淺,腹部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原有的黑色斑塊也隨個體的生長消褪為暗紋狀黑灰色斑塊,裙邊寬厚,邊緣呈金黃色。
2.放養密度
3~4隻/平方米。
3.飼料投餵
2.放養密度
3~4隻/平方米。
3.飼料投餵
福壽螺等貝類去殼取肉或小雜魚、蝦洗淨剁碎,鱉體重在100克以內,要將螺肉或魚肉剁成粒徑為0.3~0.5厘米的碎肉投餵;鱉體重100~150克時,要將螺肉或魚肉剁成粒徑為0.5~0.8厘米的碎肉投餵;鱉體重150~200克時,要將螺肉或魚肉剁成粒徑為1.0厘米的碎肉投餵;鱉體重200~350克時,要將螺肉或魚肉剁成粒徑為1.5厘米左右的碎肉投餵;鱉體重在350克以上,即可直接投餵去殼福壽螺肉或粒徑為2.0厘米左右的魚碎肉。每年5~10月上旬、水溫在25~30℃時,日投餵2次,分別於上午8∶00、下午6∶00各餵1次, 日投餌量為鱉體重的5%;每年3~4月和10月中旬~11月,因水溫較低,在25℃以下,鱉活動量少,攝食量也較少,每日只投餵1次,於上午10∶00~11∶00投喂,日投餌量為鱉體重的2%~3%;當水溫低於15℃時,鱉處於冬眠狀態,不投餵。
4.日常管理
4.日常管理
與幼鱉培育管理相同。只是當鱉體重達到500克以後,除了投餵去殼螺肉和魚、蝦肉外,可直接向鱉池中投放一些小個的鮮活福壽螺或小負蝦,讓鱉自行捕食,投放量約占總投飼量的1/3。這樣可以鍛鍊鱉的野性,提高鱉體肌肉的品質。
作者單位:廣西陽朔縣水產漁政站
(本文已被瀏覽 90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