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屬東莞縣缺口司。民國期間,屬第三區梅安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相繼屬新一區廣裕鄉、第四區黃江鄉;1957年12月,屬黃江大鄉;1958年10月,屬大朗人民公社黃江生產大隊;1961年,屬黃江人民公社黃江生產大隊;1983年9月,屬黃江區黃江鄉;1986年11月,屬東莞市黃江鎮黃江管理區;1999年4月,屬黃江鎮黃江行政村;2008年3月,屬黃江鎮三新社區。
世居村民有巫、張、陳、楊、周、徐、李等姓,以巫、張為主。巫姓先祖於清朝從東莞茶園遷至此,張姓約於清朝遷入。
2015年末,戶籍人口853人,其中男性420人,女性433人;80歲以上12人,年齡最長者90歲(女)。外來暫住人口約7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44人。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黃江話。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蔗、番薯、蔬菜等,種植果樹有荔枝、龍眼、紅柿、沙梨、烏欖等,盛產荔枝、龍眼、烏欖等水果。20世紀50年代初,糧食生產平均畝產90千克左右。1965年,生產大隊辦糧食加工廠1家。1979年,引進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玩具廠。1980年,創辦黃江製衣廠,有員工20人。90年代,隨著生產結構的調整和工商業的發展,耕地面積大量減少,農業產值比重逐年下降。2015年,全村有工業企業41家,其中外資企業11家,民營和個體企業30家,經營行業涉及五金、模具、電子、塑膠等,另有商鋪個體戶80多家,有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的集貿市場1個;村集體經營總收入691萬元,總支出410萬元,集體資產1776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等。
特色農產品有荔枝、龍眼,傳統節慶食品有蘿蔔餅。
鄉道美景西路經過該村。20世紀80年代末通電,90年代末通電話、通自來水,2000年初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通網際網路。村中有幼稚園1所,在園幼兒800人,教職工192人。籃球場2個,文化廣場、休閒小公園、老人活動中心各1個,閱覽室1間(藏書600冊)。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10座,建於民國時期,無人居住。
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黃江圩開圩。
1938年10月,日軍侵入黃江村,打傷1名老婦致殘。
1958年9月,黃江鄉公所駐黃江圩。
1961年,黃江人民公社成立,公社機關駐黃江村。
1967—1969年,黃江生產大隊第一生產隊連續3年被評為東莞縣農業學大寨先進單位。
1989年,黃江村開始在“下份”(土名)建設工業基地,先後有10多家外商企業落戶此地,其中大偉(成記)玩具廠有員工2000名,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區,即“668工業區”。
1990年,在黃江村所屬“窯下崗”“食飯墩”(土名)地段規劃新住宅區,由黃江村、巫屋村、下新圍3個自然村共同開發建設新商住區——黃江新村,內設商業、飲食、服務等配套設施,街道中心設綠化帶。
2005年8月,成立黃江村股份經濟聯合社,實行經濟股份配股制度,所有戶籍人口均參加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及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2006年,被廣東省愛國衛生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衛生村”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