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江川(1961~ )2004年任嫦娥一號衛星型號副總設計師,現為國防科工委航天控制制導和測控系統標委會成員、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軟體專家組成員、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可靠性專家組成員和嫦娥一號衛星軟體專家組成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江川
- 出生地:江西省樟樹市
- 出生日期:1961年
- 職業:科學家
- 畢業院校:哈爾濱工業大學
- 主要成就:嫦娥一號衛星型號副總設計師
人物履歷,求學經歷,少年教師,黃江川與哈工大,工作經歷,航空技術的傳承者,負重前行的領路人,獨特魅力帶隊伍,
人物履歷
1961年8月出生。
1977年7月,參加工作,在黑龍江農場總局任國中數學教師。
1986年,畢業於哈工大微特電機及控制專業,獲碩士學位。
1986年8月,被分配至502所工作,先從事慣性姿態敏感器研製工作,後又參加控制系統技術總體工作。歷任設計師、主管設計師、副主任設計師,主任設計師。
200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4年,任嫦娥一號衛星型號副總設計師。曾任總體室副主任、主任。現為國防科工委航天控制制導和測控系統標委會成員、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軟體專家組成員、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可靠性專家組成員和嫦娥一號衛星軟體專家組成員。他多次獲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院、所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2006年,獲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2007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
求學經歷
少年教師
1961年8月,黃江川出生在黑龍江省。父母回響祖國號召,奔赴北大荒,支援邊疆建設。學農乾農的父親遺傳給了兒子聰慧的頭腦,少年時的黃江川雖然好玩、好動,但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正是由於出色的學習成績,1977年7月,還不滿16歲的他就當起了國中教師,教授數學。幾天前的“孩子王”成為了小老師,黃江川就是這么的與眾不同。
黃江川與哈工大
1978年,當了半年多教書匠的黃江川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工電子師資班,學習自動控制。師資班是由哈工大特殊選拔的考試分數最高的學生組成,目的是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高校教師以彌補“文革”十年浩劫對教師隊伍的影響。哈工大“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及濃厚的鑽研氛圍培養了他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廣泛的興趣愛好。1983年,在工作一年後,黃江川懷著對新知識的渴求,回到母校攻讀微特電機及控制專業研究生。從給別人“傳道、授業、解惑”的小老師轉變為7年“學海泛舟”的好學生,黃江川收穫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對未來工作的執著信念。
工作經歷
航空技術的傳承者
1986年,黃江川被分配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原502所(控制與推進系統事業部前身)9室工作,從事慣性姿態敏感器研製工作,這一乾就是8年。勤奮好學的黃江川深得控制與推進系統事業部老專家的賞識,控制系統專家嚴拱添、阮光復、邵久豪給予悉心指導,席敦義更是把他收為弟子,傳其“衣缽”。與老專家多年工作、共事,黃江川不僅學習到了過硬的技術,更深刻體會到他們獻身航天的熾熱情懷,並將“忠於自己的職業”作為人生座右銘。歷經資源衛星及“東三”平台多顆衛星的磨練,他一步步成長起來。15年間,在型號上從主管設計師做到副主任設計師、主任設計師,在行政職務上從工程組副組長、組長提升為副主任、主任。
1997年,時任副主任的黃江川因為工作踏實肯乾,技術能力豐厚得到控制與推進系統事業部的肯定,作為總師重點培養對象被推薦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首個總師培訓班;1998年年底被選派到法國培訓,學習項目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2004年,在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43歲的黃江川厚積薄發,因其具有豐富的行政、型號管理經驗被任命為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和指揮,成為型號“兩總”系統少有的“一肩挑”。
負重前行的領路人
有人說,“道路越泥濘,留下的腳印越清晰;負載越重,留下的腳印越深刻。”身為航天科技工作者,繁重的型號任務以及對待事業的責任感、使命感使得黃江川多年來始終負重前行。
素有“南南合作典範”之稱的中巴資源一號01星在發射後在軌出現問題,黃江川作為該衛星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臨危受命,負責衛星的搶救工作。他經過仔細分析,及時提出搶救方案並組織實施,圓滿解決了“AOCC軟復位”等在軌問題。第一顆星在軌安全運行超過壽命近一倍,FM2星也超期服役。由此,他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嫦娥一號衛星作為中國航天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舉世矚目。作為該衛星副總師,黃江川分管 GNC和推進兩個重要分系統的技術攻關、設計和研製以及整星軟體研製工作。
衛星研製初期是非常艱難的,可謂是“步履維艱”。首先,要與各級領導、各級部門進行溝通,了解各方要求、想法和工作能力,理順工作關係。這種組織協調工作不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會伴隨很大的壓力。不僅如此,技術攻關也是一波三折,用他自己的話說“三天兩頭出問題”。衛星總體通過計算給出了軌道設計方案,但如何實現衛星進入預定軌道並能夠穩定運行,則是橫亘在GNC和推進分系統研製人員面前的一座高山。以往發射的衛星距地球的距離最遠為5萬公里,而嫦娥一號衛星要到達38萬多公里。距地球這么遠的地方,中國的衛星從未到達過,該怎么辦?黃江川與GNC系統方案總體的同志一道刻苦攻關,研究方案,最終將GNC系統的任務按飛行軌跡分成四個階段,分別為:主動段(從火箭起飛至星箭分離前)、調相軌道段(星箭分離至第三次近地點變軌結束)、地月轉移軌道段(第三次近地點變軌結束至第一次近月制動前)、環月軌道段(第一次近月制動點火至進入環月工作軌道),共涉及太陽定向模式、恆星定向模式、紫外環月模式等10個極為複雜的工作模式。
紫外月球敏感器和雙軸天線驅動機構是嫦娥一號衛星兩大重要攻關項目,都是國內首次研製並套用於型號。技術創新總要付出點“代價”。紫外月球敏感器是一種用於測量衛星對月姿態的光學姿態敏感器,這種敏感器國內從沒有搞過,國外也沒有成熟的技術可以借鑑。在2004年5月以前,技術攻關工作一直處於被動局面:在光學系統材料的選擇上,藍寶石是國外較為推崇的一種材料,但價格非常昂貴,如果選用,那么僅是原材料採購就是一筆天文數字;在紫外月球敏感器初樣投產後,發現成像器件CCD不能正常傳輸圖像。同年年底,還沒有拿出對敏感器標定測試的方法。問題紛紛擾擾,前進的道路上困難重重,但黃江川“要強、較真”的性格使他迎難而上。他帶領紫外月球敏感器研製團隊,全力以赴力克難關,先後解決了大視場及組合式紫外光學系統、月球敏感器數據處理算法、高速大容量數據處理、CCD電路設計、敏感器標定與測試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雙軸天線驅動也解決了線束管理、綜合試驗驗證的攻關問題。
嫦娥一號衛星“新、難、險、重”的特點決定了GNC分系統正樣研製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在星敏感器等產品的研製過程中均發生過意想不到的情況。在嫦娥一號衛星研製的關鍵時刻,星敏感器CCD卻突然出現問題,保證不了產品交付進度。在葉培建總師的大力支持與親自督辦下,黃江川和技術人員與廠商前後舉行了4至5次的電話會議,反覆溝通、交涉,最終取回CCD,完成了星敏感器的研製。同時,在老專家的幫助下,解決了陀螺LTU、動量輪線路等問題。
嫦娥一號衛星GNC分系統軟體共9類18項,單套軟體共40000餘行代碼,其中GNC分系統套用軟體、紫外月球敏感器套用軟體等5類軟體配置項基本為新研製。黃江川帶領著年輕的研製人員經常為一個時序的調整,一個技術細節帶來的影響,一個測試用例的設計,一條語句的更改進行深入細緻地討論。紮實的工作、嚴謹的管理使得軟體產品高質量通過驗收。
一道道坎,一層層關,每場硬仗黃江川都打得很漂亮,嫦娥一號衛星也成為自主創新的典範,GNC分系統具有高可靠、高精度的變軌控制;具有自主性更強的姿態控制,能夠在國內第一次按地面指令時序自主完成複雜的490N發動機變軌控制;GNC測試系統首次實現奔月軌道及其控制的高精度仿真。
獨特魅力帶隊伍
黃江川個子不高,長相也不夠帥氣,但是凡是和他打過交道的人都說“黃總這個人有魅力”。魅力來自於那裡?來源於他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來源於他謙虛謹慎的一貫作風,來源於他團結協作、同甘共苦的管理理念。
黃江川在基層工作多年,“善於學習”不僅讓他建立起了工程、產品概念,掌握了軟體、方案、測試等有關技術知識,更重要的是結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與老專家成為忘年之交,這使得他在嫦娥一號衛星轉正樣後,通過所內支持,建立了嫦娥一號衛星專家組和型號顧問體系,聘請了很多在各個技術層面有專業特長的專家指導工作,為型號研製工作保駕護航。在他擔當一室主任階段,不僅在專業發展、技術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同時還組織、規劃了中低軌道衛星試驗平台研製,其總體設計及多項關鍵或主要技術已套用於嫦娥一號衛星GNC等多個型號控制分系統研製。從整星電測到正樣階段,黃江川立下規矩,要求控制與推進系統事業部嫦娥一號衛星全體人員“學習先進”,向飛船隊伍學習,向奈及利亞通信衛星隊伍學習。作為副總師,他了解每一個部件的研製情況,元器件選擇、接口電路設計、軟體模組功能,甚至關鍵電阻電容參數匹配都瞭然於心。在他的帶領下,大家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做到了吃透技術,對產品放心。
黃江川講求“團結協作、分工不分家”,雖然平時有分工,但是在關鍵時刻就要發揮其特長,解決更多的問題。由於嫦娥一號衛星系統複雜、難度大且時間緊迫,研製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每當遇到困難時,他都身先士卒,在一線與研製人員一起共度難關。2005年進行初樣系統試驗時,計算機偶然發生復位,黃江川帶領一室、八室和軟體中心的研製人員,在系統試驗室採用邏輯分析儀,實時跟蹤計算機運行情況,捕捉復位現象。幾個小時過去了,復位現象沒有發生,他鼓勵研製人員耐心等待,終於在第二天凌晨捕捉到了一次復位,研製人員再接再厲,徹夜未眠,又發現計算機復位一次,大家的努力沒有白費,根據這點蛛絲馬跡完成了故障定位,徹底解決了問題。
由於任務周期短,時間緊張,他每天就像一部開足馬力的機器,風風火火地工作,放棄了所有的節假日休息,“五一”、“十一”、春節期間都能在辦公室、試驗室看到他忙碌的身影。2005年的“五一”長假,他“強迫”自己,一定要好好地休息四天,不想任何有關嫦娥一號衛星的事情,結果他的心始終撲在型號上,每時每刻如同惦念自己的孩子一樣記掛著衛星。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但黃江川在小腿腓骨骨折後,只休息了四五天就架著雙拐到單位上了班。在初樣產品交付分系統後,相對計畫節點、系統試驗時間非常緊張。為了在有限的測試時間內保證系統產品測試的覆蓋性和充分性,他和設計師並肩作戰,連續十餘天每天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鐘。正是他這種認真細緻的工作方法和團結協作的工作作風,帶出了一支不怕困難、善打硬仗、士氣高漲的“嫦娥隊伍”。
在研製的計畫調度和質量管理方面,黃江川也積極合理調配資源,緊密結合程式檔案規定,細化流程節點,把流程再造的思想落到了實處。時間緊、任務急是嫦娥一號衛星的特點,因此計畫調度更是尤為重要。黃江川和調度人員一起深入研製、測試第一線,了解每件產品的實際情況和遇到的實際問題,結合院、所計畫安排,合理設定節點並嚴格考核,同時協調落實各項保障條件,有效推動研製工作順利進行。
黃江川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態度決定一切”,沒有良好的態度做任何事情都很難成功。他注重細節與方法,善於發現、挖掘員工的潛質,提高他們的素質。嫦娥一號衛星GNC副主任設計師袁利雖然初期參與研製工作不多,但技術非常全面,也有多年型號工作的經驗,黃江川就讓他來負責飛控仿真與支持系統的組織實施工作。飛控仿真與支持系統是嫦娥一號衛星所特有的支持系統,目的就是要降低風險。這對於袁利來講,無疑是最大的信任。黃江川對待袁利不僅“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幫助他組建了機構,主持參與了若干次飛控仿真與支持系統方案的評審會。
和許多航天人一樣,多年的辛苦工作令他很少顧及家庭、孩子。有一次,他掰著手指算了算,每天早出晚歸,竟然15天沒有機會和兒子說上一句話。閒暇之餘或出差途中,黃江川喜歡翻看《參考訊息》,喜歡讀易中天和李敖的書,也許是和他們有相似之處,那就是自信、理性、真誠、坦率。心紮根航天,夢圓在航天,這就是黃江川最值得欣慰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