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別名:炒豆樹(屏邊)
- 中文名:黃毛荊
- 科:Verbenaceae nom. conserv.
- 屬:Vitex Linn.
- 種:黃毛荊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小葉三枚,紙質,橢圓形至橢圓狀長圓形,先端驟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長(2.5-)3—10厘米,寬1.5—5厘米,表面被分散的糙硬毛和小突起,背面密被棉毛狀長柔毛及黃色腺點,邊全緣,很少在葉上部具疏而淺的鋸齒;側脈8—13對,表面微下陷,常與第三回近平行脈及網脈形成麻紋,背面隆起,與第三回脈均清晰;小葉柄長0.1—1厘米,葉柄長2—6厘米,均密被長硬毛。聚傘花序密被長柔毛,往往比葉柄短,2—3歧分枝,平展;苞片小,線形、早脫;花黃白色;萼長0.25—0.35厘米,截平或稍2唇形,外面密被柔毛及腺點,果時擴大如碟狀,裂片短尖;花冠管細長,圓柱形,長0.9—1.2厘米,外面被微柔毛及腺點,內面在花絲著生處被長柔毛;雄蕊內藏,花絲基部被柔毛,花柱細瘦,無毛,子房頂端密被腺點。核果長圓形,長6—9毫米,直徑約4—8毫米。
生長環境
海拔580—1400(-1750)米的乾燥灌叢及疏林下常見
分布範圍
產雲南西南、東南至南部,於印度東北部(阿薩姆),緬甸(撣邦),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蘇門達臘、爪哇至加里曼丹及小巽他群島)。
主要價值
屏邊標本記載:“果綠色,可食,香如蠶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