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森屏Ong Sum Ping(1339-1408年)初名元壽,字昌年,號熙春。福建泉州鯉城區熙春鋪市曹巷竹西黃良輔長子。元末明初從軍,華人政權首領,汶萊國創始人之一。汶萊文寫作"ONG SUM PING"。中國福建泉郡市曹巷人,明洪武八年時,初任鶴慶守備。由於騰衝地理位置重要,明洪武帝朱元璋派黃森屏重兵駐守,並建造了石頭城,稱之為"極邊第一城"。因黃森屏英勇善戰,屢建奇功,後升為雲南永昌騰衝衛總兵。率領整個家族及鄰居數千人經西南部緬甸避亂航海南渡抵達婆羅洲(即現在的加里曼丹島)。他們在東加里曼丹的一條大河河口登入,精疲力竭之時發生了船難,有的折斷了手臂。後來遷至的番人因此稱此河為"支那巴唐岸河(Kinabatangan)",即 "中國人斷手"之意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森屏
- 外文名:Ong Sum Ping
- 別名:黃元壽
- 國籍:元末明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福建泉州
- 出生日期:1339
- 逝世日期:1408
- 職業:首領
- 主要成就:現代汶萊國的創始人之一
開發,融合,去世,事跡,汶萊史跡與國王血統,
開發
黃森屏Ong Sum Ping(1339-1408年)初名元壽,出生於福建泉州熙春鋪市曹巷黃宅。漢族,元末明初主要成就汶萊國的創始人之一首領。因黃元壽在中國南海森屏灘剿寇抗倭功勳卓著,明洪武帝朱元璋,特賜名為黃森屏作為出使婆羅洲(加里曼丹)使者的名字。黃森屏和華人同胞在斷手河流域努力,力量迅速發展,聲威遠震。番人用他們的習慣稱呼稱黃森屏為“拉闍”,也就是王的意思,而華人則按中國的叫法稱之為“總兵”,可見黃森屏在東加里曼丹島建立了獨立的華人政權,這個政權保有足以威懾敵人的強大的軍事力量。
融合
當時在斷手河偏北的地區是國力衰微的渤泥國,南受印尼的控制,經常被要求向其進貢,東則常受菲律賓南部蘇祿蘇丹國不時的侵擾。新即位的渤泥國蘇丹馬合謨沙(SultanMuhammadShah)向黃森屏率領的華人力量求援。馬合謨沙把女兒嫁給了黃森屏,贈與黃森屏“MaharajaLela(麻那惹加那,約相當於中國小說中常見的“並肩王”)”的稱號;馬合謨沙還讓自己的弟弟艾哈邁德(Ahmad)娶了黃森屏的妹妹黃元麗,贈給她PuteriKinabatangan(來自中國斷手河的公主)的稱號,兩個政權因統治者之間的婚姻關係結成了緊密的同盟。在黃森屏和華人軍隊的奮戰之下,蘇祿入侵被遏制,渤泥國避免了滅亡的命運。
此前的1370年,中國明朝太祖皇帝派使臣輾轉從印尼到達渤泥,渤泥始見明朝的強大國力,這也進一步鞏固了渤泥國與黃森屏華人政權的同盟。此後的三十年時間中,兩股力量像其領導人一樣迅速。華人由東部的斷手河流域向北部沿海發展,相繼建立了中國城、中國鎮等城市,即今天馬來西亞東部的大城市哥打基納巴盧和支那魯特等城。
1402年,蘇丹馬合謨沙去世,兒子阿布杜·馬吉德·哈桑(ABDULMAJIDHASAN)繼位,由黃森屏和馬合謨沙的哥哥特曼貢親王(PengiranTemenggong)監國攝政,所以汶萊史一般不把哈桑當成第二世蘇丹。1406年阿布杜·馬吉德·哈桑去世後,有兩年大空位期。在這兩年期間,發生了一系列政治鬥爭,最後傾向於黃森屏的艾哈邁德(Ahmad)壓倒特曼貢親王繼位,成為渤泥史上的第二世蘇丹,黃森屏在渤泥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去世
去世之前他向明成祖提出三個要求:一是“境土悉屬職方”的,將渤泥和斷手河流域的土地,歸入中華版圖;二是“乞封國之後山為一方鎮”,請加封東南亞的最高山(今名基那巴盧山,意為中國寡婦山)為渤泥國的鎮山,並賜以美名,永鎮南洋大地;三是“托體魄於中華”,允許自己安葬於中國。
明成祖在今南京安德門外石子崗東向花村烏龜山地方為其立墓,以王禮賜葬。立他的兒子遐旺黃克孫(AWNG)為渤泥新王;賜渤泥國後山“長寧鎮國山”之名,並親撰碑文,命太監張謙等人南下刻石立碑。
1408年,渤泥新王遐旺在太監張謙、行人周航等人的護送下回國。張謙等人到基那巴盧山下刻石立碑,還專門到爪哇傳達了永樂皇帝的詔命:不得再向渤泥國要求進貢。張謙、周行一行鎮守渤泥一年之後歸國。回到渤泥的遐旺黃克孫仍繼承了黃森屏在渤泥的固有地位和影響,一直控制住渤泥的政局,當地華人仍稱他為“總兵”。黃森屏的妻子李惠娘去世後葬在長寧鎮國山,此山因此被當地番人稱為“中國寡婦山”。黃森屏的妹妹黃元麗和第二世蘇丹艾哈邁德(Ahmad)育有一女黃桂姑。嫁與沙里夫阿里(SharifAli),他並不是汶萊本國人,而是從麥加來的阿拉伯人。
1425年,第二世蘇丹艾哈邁德(Ahmad)去世,由沙里夫阿里繼位為汶萊第三世蘇丹,此後世世相傳到今蘇丹博爾基亞,已歷二十六世。黃森屏一系對內盡力輔助蘇丹,對華人則稱以渤泥國王,直到萬曆年間,相沿不改。
事跡
明中期以後,中國力量從南洋退出,渤泥不再進貢。歐洲殖民者東來以後,渤泥與中國的關係完全阻斷,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國號也改為汶萊。金墩黃氏一族逐漸回教化、馬來化,退出了汶萊政壇。但民間一直有王室奉黃森屏為始祖的說法在流傳,汶萊王室也在不同場合給黃森屏以“極為正面”的評價,並將其列入《汶萊王室世系圖》中。汶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有黃森屏路,王室博物館中有熙春黃森屏的遺物,黃森屏兒子遐旺黃克孫的墓地也一直得到王室的看護和修葺。二十世紀初,汶萊仿效西方創製國旗時,還特意在國旗中加上兩道斜槓以紀念開國的兩位親王,其中一條指的就是黃森屏。
汶萊史跡與國王血統
據《婆羅渤泥史》載:在公元14世紀初元朝末葉從軍雲南楚雄府鶴慶時作為一位不得志的元朝泉州編民從戎官員黃森屏(ong Chun Ping)1381年受命徵調雲南騰衝衛,後來奉命出使婆羅國(汶萊)。到達婆羅後成為婆羅國的一名華人。由於黃森屏的傑出才幹,贏得了當地華僑華人的愛戴,被推為汶萊華人領袖。黃森屏成為整個婆羅國的統治者,任支那巴坦加總督、總兵和蘇丹,實即國王。黃森屏統治汶萊時期,曾用幾十艘大船載石沉於汶萊河口,用土填為地基,在其上建造了一道石牆和堡壘,稱為石堡(Kola Batu),至今遺址尚存於加奧朗(Kaya Orang)和舍門(Chermin)二島之間。黃森屏去世後葬在南京,兒子遐旺黃克孫(繼王室出)葬在汶萊,他的子孫留居於此,世代傳衍,極為顯赫。
據文獻記載,黃森屏生有一女黃桂姑,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給渤泥(Bruni,即汶萊)第二蘇丹阿合曼(Akhmed)。阿合曼死後,黃森屏的女兒黃桂姑繼承王位,成為汶萊國王。從此,汶萊國王按黃桂姑女性血緣世系傳遞。第一位渤泥女王黃氏去世後,將王位傳給她與阿合曼蘇丹所生之女。第二代女渤泥國王嫁給一位從阿拉伯到汶萊的酋長阿里(Sherif Ali)。到本世紀,汶萊國王已傳20餘代,他們都是黃森屏的女兒黃桂姑女性直系後裔。因此,歷史上汶萊王室便奉黃森屏為始祖,至今汶萊仍有“黃總兵墓”,歷代修葺,受到汶萊王室的祭祀。
明中期以後,當然,後來明朝海禁,大明的海船不來了。送上門的國土都不敢收。中國力量從南洋退出,渤泥不再進貢。西方殖民者來了,最終汶萊跟其它東南亞國家一樣,淪為殖民地,統治它的是英國。歐洲殖民者東來以後,渤泥與中國的關係完全阻斷,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國號也改為的汶萊國。黃氏一族逐漸回教化、馬來化,退出了汶萊政壇。但民間一直有王室奉黃森屏為始祖的說法在流傳,汶萊王室也在不同場合給黃森屏以“極為正面”的評價,並將其列入《汶萊王室世系圖》中。汶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有黃森屏路,王室博物館中有黃森屏的遺物,黃森屏兒子遐旺黃克孫的墓地也一直得到王室的看護和修葺。
二十世紀初,汶萊仿效西方創製國旗時,還特意在國旗中加上兩道斜槓以紀念開國的兩位親王,其中一條指的就是黃森屏。 其譜載以元從軍,熙春黃森屏征服婆羅洲之事,遂輾轉記述婆羅洲之書籍,然此事之原始資料,為蘇祿王室之世系書。黃森屏初名元壽到勃泥之時,攜帶中國福建泉州人甚多,蓋奉王命采龍珠而來者,龍甚猛,偶食人,嗣黃森屏想得一法,以臘炬置於玻璃瓶之中,後乘間竊取其珠,龍不知仍以為珠在也。黃既得珠,遂率眾回國,同伴有黃剛者,擬劫奪之。黃總兵知其謀,遂回勃泥。黃森屏有女黃桂姑嫁於渤泥蘇丹阿哈密Sultan Alhemed為妻,生一女贅一亞剌伯人為婿,後傳位於其婿,是為蘇丹布克Sultan Berlat”此該世系書所載關於中國閩南泉州人在勃泥之大概情形也。以下每代蘇丹傳授,系統厘然。直至現世蘇丹為止。
黃森屏率領多中國福建泉州人至勃泥,此自事實。而黃森屏自述其所以至勃泥之原因,及該泉州金墩世系書紀其所以留居勃泥之事實。為一三七五年即中歷洪武八年,事在元末明初,吾泉郡熙春黃森屏之至勃泥,官雲南路楚雄軍鶴慶守備,率眾逋于海外,緣元明之際,吾國威震于海外,若遽率多人,以臨土酋之國境,黃森屏有求久居海外之心,何至攜其愛女遠來,使嫁土酋,故既締姻好之後,土酋當然劃一大區域,使同來之中國人,生聚其中,黃森屏系金墩世家延續先祖黃府忠貞報國則為之長。此所以有中國皇帝Chinese Rajah,中國總督Chinese Govermor之稱。固不僅西人之遊歷旅行者,如是稱謂,即土人亦如是說也。此段原始史料,既已說明,則中國人在婆羅洲遺留之史跡。
(一)黃總兵之墓
此墓在婆羅泥Bruni市外一英里許,婆羅泥市昔在河中島上,往來貿易須用小舟,嗣以不便,遂遷居岸上。二十年前有鄉人黃卓如君至婆羅泥貿易,擬承辦該處各種巨大實業。故婆羅泥蘇丹極優待之。未幾適值該蘇丹祭墓之期,乃約黃君參觀祭墓典禮。並作郊遊。及期蘇丹所御之服,半作中國式。盔而雉尾,略如舊式戲服。乃隨之出郊外約一英里許。上山巔,有一古墓,樸實無華,中豎碑,中隱約若有中國字。然已日漫雨漶不可讀。黃君好奇心切,乃取草紙捫而拓之,得五大字,曰黃總兵之墓。旁邊並無年月日及其他題碑署名等小字。汶萊開國始祖黃森屏既卒葬於南京。此墓為何人之墓,當然為黃森屏子遐旺黃克孫之墓。官爵可承世襲無疑矣。以世系書核之。父黃森屏為該蘇丹二十代前之外王祖父。如男女世系並重,則亦二十代上之王祖父也。故舍黃森屏外,尚有何人足邀蘇丹之膜拜哉。然其稱總兵者何故?則實為1381年徵調受命於朝而來者則總兵乃其父黃森屏原銜。
(二)中國人地名
在舊英屬北婆羅洲有一河曰Kina Batangan 就土人之意譯曰中國河,又有一山曰Kina Balu 譯曰中國寡婦峰,又在英屬納閩Labuan境內有一河曰Kina Benua River亦曰中國河。凡此皆中國人蕃殖於是邦,而為土人特賜以此名之證據也。所謂中國河者,即當年黃森屏率眾取龍珠之所,而中國寡婦峰者,亦黃森屏之女黃元麗所居之處。此其顯而見者。黃森屏率眾南來,必先在此處登岸,嗣以土人不甚融洽,或其地土磽癇,不宜耕稼種殖,遂與婆羅泥蘇丹通婚,遷移至婆羅泥後承王位。此其到婆羅洲後之大略也。
(三)含有中國血統之國王
北婆羅洲土著名曰都遜Dusan,一般人類學者及地理學者,多稱其為混合種,乃土人與中國人之結晶者。吾中國人之大批至婆羅洲者,最先當然為征爪哇之潰兵。沿途遺落,則此次黃森屏之率眾移殖是也。此輩之移殖婆羅洲,當然與土女為偶,配惠娘李氏一傳之後,此輩之純粹中國人,然無嗣(僅生女無生男)。繼娶汶萊國王室之女自變為混種之中國人矣。幸其人數眾多,自成一華族階級,互通婚姻,有明之後,華族人亦有不斷有少數移住,大抵亦多與此輩混種者相偶,是以都遜土人亦自稱中國人之苗裔也。據西人著述謂此輩耕織,均用中國之法。該島回教已成普通之信仰,而此輩猶保存其偶像之迷信,足見其含有極強之中國人血統雲。雖然,此特證明吾國人在婆羅洲歷史上一種遺蹟而已,汶萊國彼輩實含有中國人血統之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