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條蜾蠃是一種生物,屬昆蟲綱、蜾蠃蜂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條蜾蠃
- 外文名:Rhynchium flavlinealus Smith
- 綱::昆蟲綱
- 科::蜾蠃蜂科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黃條蜾蠃
拉丁學名:Rhynchium flavlinealus Smith
綱:昆蟲綱
目:膜翅目
科:蜾蠃蜂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棉鈴蟲、棉小造橋蟲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態特徵
雌蜂:體長16-22毫米;雄蜂體長10-20毫米。體粗壯呈黑褐色,光澤較暗。頭部額區下方有三角形褐色斑紋,步足黑褐色。
卵:長卵形,長約3毫米左右,白色。懸掛於竹管的壁上。
幼蟲:白色,無足,初孵幼蟲體長2毫米左右,一星期後可達20毫米左右。頭部小,頭部和胴部向下彎曲。
蛹:體長15毫米左右。初化蛹淡黃色,以後逐漸變為黑褐色。
生物學特性
(1)年生活史與歷期:黃條蜾蠃在湖北省江漢平原棉區以預蛹越冬。翌年5月中旬開始化蛹,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越冬代成蟲於6月下旬開始產卵,7月上旬達到產卵盛期。
卵經2-3天孵化為幼蟲,幼蟲約經9天左右開始化蛹。蛹期12-13天,羽化為第一代成蟲。第一代成蟲於8月中旬開始產卵,9月中旬幼蟲老熟並進入預蛹階段進行越冬,全年發生二代。
(2)築巢與產卵:交配後的雌蜂,一般經10-15天補充營養之後才能產卵。產卵前,雌蜂首先四處尋找產卵場所,當尋找到竹桿,蘆葦桿等適宜的產卵場之後,首先在節苞下面2厘米處鑽一個直徑6-7毫米的圓孔,然後清潔管道2-3天后便產下1粒卵,懸在靠近管底的側壁上。產完卵後即爬出到管口停息片刻再飛向田間,獵獲棉鈴蟲、棉小造橋蟲等鱗翅目幼蟲為自己的子代準備食物。
蜂把獲獵的食物放在竹管的底部,達到一定數量後,便飛到塘邊銜泥,在其管的上方一定距離沿管壁進行封閉,即完成一個倉室。
以後雌蜂又在管壁上產下第二粒卵,再去獵獲幼蟲的食物,達到一定數量再封閉完成第二個倉室。這棒,在一個竹筒內可做10個左右倉室,一般5-7個(視管的長度而定),最後用泥封閉。再去尋找另外產卵場所。當要下雨時,可提前將管口封著,一般3-4天可做一筒,一頭雌蜂一生可做20-30個倉室。
(3)活動與捕食;成蜂一般晴天活動頻繁,雨天不活動。以上午8-10時和下午16-19時活動為甚。該蜂尋找害蟲能力很強,當飛到棉田後,能逐株、逐枝進行搜尋,當發現棉鈴蟲等鱗翅目幼蟲後,即用前足把幼蟲抓著,再把腹末彎向幼蟲的胴部。伸出螫針刺入蟲體,幼蟲被刺後,很快失去爬行能力,呈現昏迷狀態。成蜂把昏迷的幼蟲銜到倉室,稍停片刻又飛出捕捉,一般情況下10-20分鐘可捕捉1頭棉鈴蟲等幼蟲。
每個倉室可放棉鈴蟲等幼蟲15-25頭,蟲子的多少,因蟲體的大小而定。蟲子大的數量就少;蟲子小的,數量就多。蜂幼剛好把蟲子吃完,即完成發育。
掛在管壁上的蜂卵2-3天后,自卵殼下方破裂,落入棉鈴蟲等幼蟲堆中開始取食和發育。一般7-10天把食餌食盡後即老熟化蛹。蜂體的大小與食餌的多少關係很大,從沒有發現有剩餘的食餌,若食餌多,則子代蜂的個體大。主要捕食棉鈴蟲3-4齡幼蟲,初孵幼蟲則很少捕食。
地理分布
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