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名,為雙翅目,大蚊科。分布在寧夏、內蒙古、河南、山東、江蘇等省。主要危害蠶豆、苜蓿、麥類、黃瓜、茄子、辣椒、番茄、草莓等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斑大蚊
- 拉丁學名:Nephrotoma sp.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昆蟲綱 Insecta
- 目:雙翅目
- 科:大蚊科
- 分布區域:寧夏、內蒙古、河南、山東、江蘇等
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蛹,生物學特性,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5~19毫米,鮮黃色,具黑色斑紋。頭部橙黃色,頭頂三角形,中央具三角形黑斑。複眼黑色,觸角細小,基部2節黃色,鞭部黑褐色。下鄂須暗黃色。胸部有光澤鮮黃色,前胸背板上具黑色縱紋3條,中間寬長,中胸背板具2條斜向內方的黑紋,小盾板淺褐色稍透明,後小盾板中有較小黑縱紋1條。腹部兩側鮮黃色,具黑褐色細縱紋,背面中央黑紋大些,每節中部近菱形。前翅狹長,菸灰色透明,緣紋的外半部及脈紋黑褐色,平衡棍基部暗褐色,末端鮮黃色。產卵器茶褐色。足細長,暗褐色至黑褐色。雄蚊腹端具鉗形抱握器。
卵
黑色長圓形,長1毫米左右,具光澤。
幼蟲
污黃色蛆形,體長25毫米左右,頭尖小,常縮入胸部,口器黑色,前胸背板中央有淺色縱線,兩側暗褐色,體多橫皺紋,背中線稍暗色,腹末鈍,具尾須4個,外側2個較長,後氣門2個,黑色橢圓形。
蛹
裸蛹長13~18毫米,長筒形。
生物學特性
甘肅和山東聊城地區年約生3代,以中齡及老熟幼蟲入土8~15厘米處越冬,翌年3月下旬開始活動,取食秧苗根部及新出土嫩芽,4月下旬開始化蛹,蛹期5~10天,5月上、中旬成蟲大量羽化,經5~8小時交配產卵,(平均產卵量269粒,卵期5~8天),6月份是一代幼蟲為害期,7月中旬一代成蟲出現,成蟲壽命5.6~6.5天,8月又進入二代幼蟲為害期,幼蟲期45~50天。二代成蟲羽化後9月間第三代幼蟲出現,為害至9月下旬,天氣變冷時入土越冬。越冬代幼蟲可達6~6.5個月。
防治方法
(1)早春越冬幼蟲開始為害時,在土表撒旋2.5%辛硫磷粉劑或5%殺蟲畏藥土,後鋤或耙入土中或灌水,使藥液滲入土中。
(2)必要時用0.6%無名霸(苦參菸鹼醇液)1000~1500倍液逐株澆灌。
(3)草莓田發現為害時,可在地面堆放拌有低毒農藥的新鮮菜葉,誘集幼蟲,集中消滅。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