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植 (1879—1939) 名賢彬,南昌縣人,中國近代愛國實業家和金融家,近代江西商業巨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文植
- 別名:名賢彬
- 出生日期:1879
- 逝世日期:1933
生平貢獻,發揮的作用,
生平貢獻
黃文植13歲時由族兄攜至湖北武穴鎮曹裕隆錢莊學徒,因勤奮經營,被提為經理。1912年,邀集同鄉好友籌集資金開設義成錢莊。資金積累增加,合資開辦同慎錢莊和聚昌錢莊,獨資開辦信成麻行和一家布店,公推為武穴鎮商會會長。
1920年以後,黃文植將經營商業的重心由武穴鎮轉移到漢口。與漢口通益精鹽公司訂立協約,由他集資在漢口、九江兩地設立精鹽公司經銷處,自任經理,負責經銷湖北、江西兩省的精鹽業務。後又與久大精鹽公司合組大同鹽號,業務擴展。1927年寧漢分裂,湖北全省食鹽供應極為緊張,而大同鹽號卻擁有大量食鹽,一年中獲利百萬銀元以上,九江經銷處獲利20多萬銀元。隨著經濟實力增強,他在武漢先後開德成銀號和大孚銀行,並任大孚銀行董事長。1934年,九江久興紡織公司連年虧損,瀕於倒閉,他帶頭集資,以承租方式加以接管,改名利中紗廠,並任董事長。重金禮聘原上海申新紡織廠邱光庭為廠長,紡織專家朱仙舫為總工程師,一改舊廠的陳規陋習,嚴格規章制度,扭虧為盈。1936年獲利216萬餘銀元。商戰屢屢獲勝,聲譽與日俱增,公推為漢口總商會會長。
黃文植樂善好施,在武穴、漢口以至家鄉做過大量好事。1937年11月,馮玉祥在武漢從事抗日活動,創辦《抗戰到底》《抗日畫報》,收容流亡武漢的進步人士,得其全力支持。
長期任國民政府中央賑濟委員會特任委員,救災賑荒,每急公好義,慷慨解囊。鄂、陝水旱災害頻繁,不僅捐獻財物,還在漢口、南京設立兩所孤兒院,將災區大批孤兒接來撫養教育。在家鄉南昌縣更盡綿薄之力,捐資修建萬舍橋,設定義渡,施糧濟貧,給貧病者免費送藥施診;出資20萬銀元,加修贛江西河堤、廣福圩堤,使附近48個村莊、5萬餘畝農田得以受益;出資10萬銀元創辦南昌縣私立文植國小,吸收農家子弟免費入學。
發揮的作用
近代以來,江右商幫在武漢的經濟舞台上延續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演繹著精彩的商業傳奇,推動了武漢近代工商業的迅猛發展。其中的傑出代表就是黃文植,他擔任江西旅漢同鄉會會長12年之久,三次當選漢口總商會主席,並應私立武昌中華大學校長陳時的聘請,兼任了該校的董事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黃文植勸募救國公債達1000萬元之巨。黃文植憑藉他精明的頭腦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抓住機遇,有所作為,成為了二三十年代名滿武漢商界的風雲人物之一。在他身上體現了江右商人的一些突出特點,例如講究誠信,為人質樸、做事認真,樂善好施,在武穴、漢口以及家鄉做過大量好事。他為武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正是有以黃文植為代表的江右商人群體,拉開了武漢城市現代化的序幕,使武漢成為近現代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