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黃承蔭
- 出生地:柏泉紗帽山村
- 出生時間:1876年
- 去世時間:1911年
人物生平,後代,
人物生平
晚清光緒年間,黃承蔭已成婚立家,見科舉無望,又有家室之累,經人引薦,遂到漢上大商行業主家,從事家庭私塾教育。這樣,既可掙錢持家,又有條件自學深造,在那裡一乾就是幾年。由於他舊學功底深厚,“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教學成效明顯,又兼作商行秘書工作,舉凡商界書信往來、婚喪壽誕應酬文案,都出自他的手筆,遊刃有餘,精湛的文書製作也提高了商行的知名度,因之深得東家歡心,待遇豐厚。
當時,洋務運動已在全國興起,清廷大量向外派遣留學生,黃承蔭在一次公費留學生考試中成績合格,但因顧念家室,遂中止留日之舉。
在這以後,黃承蔭目睹國事日非,外患頻仍,民生凋敝。在此背景下,維新和革命運動相繼興起,時代潮流對他的思想衝擊甚大。同時,塾師的社會地位每況愈下,他深感文章浮藻,既不能救國,也難以濟家。要發奮圖強,只有走科學救國的道路。於是,他毅然決然變賣部分家產,東渡日本,自費留學深造,入早稻田大學專攻土木工程,這時用名承蔭。留學日本期間,他學習異常勤奮,他學習用的所有教材,“天頭地角”都是密密麻麻的評註和學習心得,其聽課筆記,更是端莊雋秀,全用工筆小楷寫出。留學幾年間,學業與思想並駕齊驅,突飛猛進。稍後,他與部分旅日學生一起,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活動。
身處異國他鄉,心繫祖國和家庭,封封萬里家書,表達了黃承蔭對祖國的懷念和關切之情。他諄諄告誡子侄,要攻文習武,自強自立,以圖報效祖國。
黃承蔭赴日留學約在1902年,約於1906年學成歸國。當時正值張之洞主持湖廣軍政,大力推進洋務運動,厲行實業,建工廠、修鐵路、興學校都在啟動和籌備之中。多年籌劃的粵漢鐵路於1906年動工,黃承蔭正好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遂應聘到鐵道部門供職,任土木工程師,負責線路勘測和基礎工程施工。他的住所就在夏口縣勸學所(教育機構,在今漢陽區),他還協助地方興辦新式教育,並以此作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
據說,在粵漢鐵路施工過程中,鐵路延伸到蒲圻縣境,須通過一座古廟。鐵路當局同當地協商好後,準備拆遷廟宇,一尊大佛難住了大家。佛像由生鐵澆鑄,高達丈余,用鐵索套住它的脖了,20餘人怎么也拉不動。後來,他用了一個辦法,下用粗圓木托著,再用鐵桿撬拔,上面同時拉動。這樣上下配合,佛像很快挪位了。黃工程師用槓桿作用的原理,很簡單地解決了事情。可是工地上有人卻迷信此事,說什麼黃工程師稟告大佛,申明大義,大佛才得以開道。這反映人們對他的崇敬之情。
黃承蔭體質一向羸弱,又長期奔波在外,公務繁重,終於積勞成疾。1911年中秋節前後,即武昌首義前夕,染病醫治無效,在勸學所去世,年僅35歲。
後代
黃承蔭孫輩多人,萍飄各地。長孫憲民,系黃埔軍校20期畢業生,解放後參加祖國建設,克繩祖武,從事基礎工程工作,現為包鋼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其餘均能自強不息,為報效祖國和弘揚家聲作出各自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