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懋材(1843-1890):字豪伯。上高縣田心鄉王家村大屋裡人。他天資聰明,勤奮好學,才華出眾。16歲中秀才之後,放棄科舉,立志鑽研科學,以圖報效國家。他博覽群書,廣為涉獵,經史子集以外,尤致力於數學、天文等“經世之學”,對地理測量更加諳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懋材
- 出生地:上高縣田心鄉王家村大屋裡
- 出生日期:1843
- 逝世日期:1890
個人生平,考察三藏五印,赤心獻策,卻遭冷待,文獻重修,多已散失,
個人生平
黃懋材潛心研究了歷代書中的地誌和外夷列傳,為中國擁有數千年古代文明而自豪。但對鴉片戰爭以來,屢受外人欺凌,國勢日益傾頹,心中十分痛惜。他決定深入實際,到社會去調查,去探索。當時的上海,是租界林立商業繁華之地,黃懋材覺得首先應該到那裡考察一番。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初六動身,於二十一日抵達上海。經人推薦,在余蓮村創辦的撫教局任職。從此,他把主要精力投向社會,認真留心時務,常出入於街頭巷閭,以至戲園、妓院,透視社會上的流弊;又擠身身於驛館、洋行、夷場和教堂,搜尋外國人的底細。時逾一年,對英、法、德、俄、日、意、奧、荷、葡等國的政策、經濟、軍事、文化等等,都作了較詳細的了妥,並將所見所聞,寫成《滬游脞記》一書。
光緒元年(1875年),學政李文田在江西主持考試,黃懋材曾上書自陳,得以學術為上司所賞識。繼任學政許庚身以黃懋材品嘗兼優,尤精通數理,奏請朝廷“將黃懋材交發同文館或天津上海等處機器局,以便使其進一步得到深造”。經考核合格,黃懋材進入了同文館這所專門培養譯員的學校。他努力學習英、法、德、俄、日等國文字,積極充實科學知識,提高測繪技術,為日後大展宏圖積蓄力量。
光緒四年(1878年),英國以煙臺議約“準其入藏探路”之文為藉口,企圖蠶食西藏。我次取道蜀中,俱被邊疆人民阻止。在占據達吉嶺之後,更變本加厲,對西藏地區虎視眈眈,朝廷特派黃懋材“以四品頂戴出境抽換二品頂戴”,前往三藏五印,察看情形。黃懋材與武舉章鴻鈞、長沙聶振聲、慈谿裘祖蔭,及跟隨、廚役一行六人,於七月初七由四川成都起程,翻越大象嶺、大雪山,跨過大渡河、瀘定橋,過野人寨、火焰山,行走二百一十一天,於翌年二月初八,方進入中緬交界地蠻允。在緬月余,黃懋材詳盡了解了緬甸國風民情,氣候物產,及被英國蠶食的前因後果。三月二十七日,乘船離緬去印。又用半年多時間,對英屬之五印度進行了考察。十月初一動身返回,過孟加拉灣,經新加坡、西貢,各停留半個多月。十一月初二日,乘船出海口,過七洲洋時,颶風聚起,滿船人呼天叫地。黃懋材等人僵臥五晝夜,漂泊半個月始到香港。光緒六年正月到達廣州。歷時二年,行程五萬,足跡遍及今緬甸、印度、孟加拉、新加坡、越南等國。歷盡千辛萬苦,蒐集大量資料,在國內如此勘察邊疆者可說罕見,在我國外交使上也堪稱壯舉。
他潛心研究了歷代書中的地誌和外夷列傳,為中國擁有數千年古代文明而自豪。但對鴉片戰爭以來,屢受外人欺凌,國勢日益傾頹,心中十分痛惜。他決定深入實際,到社會去調查,去探索。當時的上海,是租界林立商業繁華之地,黃懋材覺得首先應該到那裡考察一番。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初動身,於二十一日抵達上海。經人推薦,在余蓮村創辦的撫教局任職。從此,他把主要精力投向社會,認真留心時務,常出入於街頭巷閭,以至戲園、妓院。透視社會上的流弊;又擠身於驛館、洋行、夷場和教堂,搜尋外國人的底細。時逾一年,以英、法、德、俄、日、意、奧、荷、葡等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都作了較詳細的了解,並將所見所聞,寫成《滬游脞記》一書。
考察三藏五印
光緒四年(1878年),朝廷特派黃懋(mao四聲)材“以四品頂戴出境換二品頂戴”,前往三藏五印,察看情形。根據考察資料,繪製了(五印度全圖)一冊、《西域回部圖》一冊、《四川至西藏程途》一冊、《雲南至緬甸程途》一冊。此外還著有《西輶日記》、《印度札記》、《西徼水道》、《遊歷芻言》等政箸,匯成《得一齋雜著四種》。
赤心獻策,卻遭冷待
黃懋材以一片愛國熱情,詳述了我國西部漫長邊陲及其鄰國的歷史沿革,南洋諸島的現實狀況,並向清廷提出了一系列新穎的政見。尤其在《南洋形勢》中,他首先剖析了在“歐洲雄國環起”之時,東南亞各國的重要戰略地位,提醒清廷注意“昔時南洋無足介意,南洋必當予謀也”。他在如實反映東南亞各國廣大華僑“或受土人之欺侮,或遭異邦之虐政”的情景後,發出了“論其人則百萬羈旅盡中華之赤子,亟宜添設領事以資保護”的呼籲。其二,就當時海禁已開,我國與各國外交貿易活動頻繁,急需用人才形勢,提出“考取洋學,以羅人才”的具體方案。其三,針對當時海疆防務,認為“探測海道,以資練習”是當務之急。其四,對東南亞地區採取“聯絡各國,以固藩籬”的外交政策。就當時的國內外形勢來說,黃懋材的這些政見,是很切合時宜的。但當時的清廷,內恐人民參予政治,外懼列強武力威脅,黃懋材的忠言直諫,哪能聽得進去。所以,只落個“圖說等件暫行留中”,而人卻被拋撇到遠離京城萬里的雲南。先後任平彝、彌勒知縣共四年,矢勤矢慎,秉公執法,兩袖清風。後來,他以“本學術經濟,不樂為外吏“為由,自請調京。改授會典館協修,加稽查同文館差。
文獻重修,多已散失
黃懋材著《得一齋雜著四種》初版未曾見到。光緒十二年(1886年),翰林院編修江標予以重校刊出。被認為“敘記確而不支,考證博而能核”,是“講邊事者不可少之書”。讀者接踵索要,沒能滿足需求。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江召棠在上高擔任知縣期間,徵文考獻,親抵黃懋材家中“覓是書之板僅存,而蠹朽剝落者及半”,“不忍其日就湮沒”,遂加以補訂,連同《滬游脞記》,一併刊行。另有《象數新理》、《機器略釋》、《海國見聞錄》、《滬游吟草》、《江城吟草》、《卮言》、《江西晷度表》、《丙寅至壬申年日記》和《得一齋外集》多種,共二十餘卷。可惜,多已散失。光緒十六種,共二十餘卷。可惜,多已散失。光緒十六年(1890年)黃懋材在上海病逝,年僅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