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黃愛堂
- 字號:字嘉玉,號愛堂
- 所處時代:清末
- 出生地:歸聖鄉馬跡塘
- 出生時間:1843
- 去世時間:1909
人物生平,軼事典故,
人物生平
黃愛堂因捐貢生,清光緒十年(1884)到江蘇東台縣當知縣。
光緒十四年(1888)調任泰州,把泰州治理得和東台縣一樣。
光緒十六(1890),又調任通州(今南通市)任職。
因為黃愛堂治理有方,光緒十六年(1890)任上海縣知縣。
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選拔黃愛堂擔任四川鹽茶道。
宣統元年(1909),因政績突出受朝延召見,走到四川涪州,突然患病。八月,帶病回歸故鄉,九月初九病逝。
軼事典故
東台縣靠近運河,洪水常常泛濫成災,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為根治水患,他親自踏看地形,籌集款項,率領當地人民修築一條90多里長的堤壩,擋住了洪水,使沿河60多萬畝農田免受水害,年年豐收。當地人民為紀念他這一功績,將長堤命名黃公堤。他治理東台縣4年,人民生活安定,刑事案件很少發生。
當時上海已闢為對外通商口岸,帝國主義國家在上海紛紛設立租界,並設立工部局,規定我國人力車工人要按月繳稅。有一次他們突然宣布加稅,激起幾千名人力車工人與他們進行說理鬥爭。工部局不但不聽,反而召集印度巡捕進行武力鎮壓,數百名車夫被打傷。於是人力車工人便到上海縣衙告狀,並以印度巡捕的紅頭巾和馬刀等證物交縣衙驗證。與此同時,帝國主義則調兵遣將,開炮恫嚇,氣焰十分囂張。黃愛堂接到報案,立即飛馬趕到現場,那些外國領事盛氣凌人,反而誣賴人力車工人尋釁滋事,責令黃知縣捉拿人犯。黃愛堂毫不畏懼,據理力爭,並出示頭巾、馬刀作證,駁得洋人理屈詞窮,無言以對,最後垂頭喪氣地溜走了。在法租界有幢四明公所,是寧波商人建造的,法國人早就打了這幢房子的主意。
光緒二十四年(1898),他們強迫寧波商人交出房子,遭到嚴詞拒絕。於是他們便偷偷毀壞界碑,把商人抓起來。這件事激起了廣大商民的義憤,紛紛集眾罷市,表示抗議。法國人不但不認錯,反而開炮示威。黃愛堂接到報信後,立即趕到現場。不顧彈片橫飛,鎮定自若。商民見了,歡聲雷動,齊聲高呼不準傷害我們的好官!他下轎安慰商民,又馬上到法國領事館交涉,他擺事實,講道理,義正辭嚴,駁得法國領事無話可說,最後四明公所還是歸寧波商人所有。黃愛堂在上海政績顯著,人民景仰。清政府曾兩次將其調任別處,都被上海官民堅決挽留。一直在上海當了7年知縣,為表彰他的才幹和政績,光緒皇帝兩次特旨召見。他離任後,上海人民特地把一條街命名為愛堂路,以示敬仰和懷念。
光緒二十一年(1895),農曆乙未年,萍鄉遇大旱,顆粒無收,人民以草根、樹皮、觀音土充飢。黃愛堂聞訊,接連派船從安微蕪湖買米裝運,沿長江、湘江一直運到湘東黃花橋登岸,運糧船數百隻,運稻米數百萬斤,由縣衙分給災民。醴陵、瀏陽百姓也受其惠。
管理鹽茶,流弊很大,不容易搞好。但他公而忘私,毅然上任。一到任就深入30多個廳、州、縣,調查了解情況,體恤商民,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一系列興利除弊的措施。這樣不僅商民滿意,國家每年也增加不少收入。四川總督將他的政績上奏朝廷,朝廷特賞頭品頂戴(官服),還先後兩次任命其為按察使,一屆布政使(二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