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書簡介
《黃帝明堂經》
針灸著作。作者不詳。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針灸專著。約成書於秦漢之際。原書已佚,魏晉以後此書有多種不同名稱的傳本及注本。主要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後輯錄於《針灸甲乙經》一書中)及《
黃帝內經明堂類成》。
書名由來
《黃帝明堂經》在歷史上又被稱作“明堂”、“明堂經”。追溯古代歷史,最早“明堂”二字曾是指黃帝時代的一種建築,是黃帝測天象、觀四方和舉行重大政治文化活動的場所。後來,將腧穴書普遍冠以“明堂”二字,最關鍵的原因是古人運用了中醫最常見的“取類比象”的方法。在針灸腧穴理論上,將腧穴分屬十二經,每經各有五輸,皆自下而上依次流注,與“明堂”建築有十二宮,而帝王每月居一室,依次輪流居住的特點相合。並且在針灸治療上取五輸穴的原則也與時令有關,這也符合“明堂”的特點。自《黃帝明堂經》用“明堂”二字命名起,與月令相關“明堂”漸漸成為針灸腧穴書的代稱,以致“明堂”成為針灸腧穴的代名詞。
傳本源流
在中國,《黃帝明堂經》原書最晚在宋代就已經佚失,但其內容卻被後世文獻代代相承地輯錄和保存下來。
最早引錄《明堂經》一書的是魏晉時期的《針灸甲乙經》,但由於《甲乙經》是一部類書,因而沒有按《明堂經》原型抄錄;唐代政府曾兩次下令重修《明堂經》:一為甄權撰修之《明堂圖》,一為楊上善奉敕撰注之《黃帝內經明堂》十三卷;另有
楊玄操注本《黃帝明堂經》。其中,值得重視的是楊上善《黃帝內經明堂》,保留了較多《黃帝明堂經》的原始內容,遺憾的是現僅殘存序文和卷一部分,藏於日本仁和寺中。但令人欣慰的是,即便這本書現不全,其內容已經被日本·丹波康賴所撰《醫心方》輯錄,因此現存的《醫心方》是研究《黃帝明堂經》內容的珍貴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敦煌出土的古代醫學卷子中,有三片針灸腧穴文獻殘頁,經日本小曾戶洋先生考證,確認是《黃帝明堂經》的一種古傳本。
另外,根據《針灸甲乙經》、《醫心方》等文獻中保存下來的《明堂經》內容,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黃龍祥研究員通過細緻考證、校勘研究,並結合王雪苔提供的多年積累的寶貴資料,於一九八八年將《明堂經》一書輯復,書名為《黃帝明堂經輯校》。
學術成就
《黃帝明堂經》是對漢以前散在醫書中的針灸腧穴文獻的一次全面總結,它博採漢代及漢以前包括《內經》在內的醫書中的大量針灸文獻,對腧穴的名稱、部位、主治病症及刺灸法諸方面進行了首次全面系統的總結和統一工作。它的出現標誌著繼《內經》以後針灸學科一個質的飛躍,針灸專著從無到有,腧穴數量猛增。在中國,宋以前的針灸教學及臨床取穴幾乎均以此書為準繩,因此《黃帝明堂經》相當於我國早期針灸發展歷史上的一個事實標準,對於後世針灸腧穴學的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