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青雲塔又名文峰塔,在黃州城內缽盂山上。青雲塔矗立在黃州城南寶塔公園的缽孟峰上,又名文峰塔,因高入青雲而得名。它與鄂州西山隔江相望,是古城黃州的一大名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州青雲塔
- 又名:文峰塔
- 位置:黃州城內缽盂山上
- 構成:長方形青灰色塊石砌築
簡介,建築特點,
簡介
,據史料記載: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塔上五層倒塌。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倒塌200餘年的青雲塔得以重建,塔高十二丈八尺,即今日之黃州青雲塔。清光緒三年(1877年),塔頂因雷震傾圯,光緒五年(1879年)知府英啟勸捐,再次修復青雲塔。塔為石砌樓閣式,高43米,七級八角,層層出檐,塔身中空有一小孔從上至下貫通,塔身底層八面以陰刻楷書乾、坤、坎、離、震、艮、巽、兌八字,西北正門楣上嵌有“全楚文峰”,東南兌門可入塔內,內設階梯,可盤旋至頂。省政府1992年12月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點
青雲塔通體由長方形青灰色塊石砌築而成,塊石重者300公斤以上,輕者100公斤左右,七級浮屠,四面八方;分別由塔基、塔身、塔室、塔頂四部分組成。
塔基——青雲塔塔基平面呈八邊形,沿塔體根部出沿1米,高度0.79米,基座邊長43米,石材砌築。塔基各面邊緣遺留有方形小孔,0.24米×0.14米至0.26米×0.16米不等,共24孔,部分石孔內殘存斷裂石榫頭,由此可推斷,塔基邊緣原有石望柱及欄桿。
塔身——青雲塔塔身全為石材砌築,塔共七層,層層出檐,每層八個檐角上遺留有鈴鐺吊環。塔體通高39.8米,塔身第一層最高,以上各層逐層遞減,平面呈八角形。青雲塔共有塔門56個,均按八卦方位設定,門又有虛實之分,能通者為“實門”,計16個;有門框而不能通者為“虛門”,計40個。塔身第一層外部八方門楣上分別嵌有陰文楷書“乾門、坤門、坎門、離門、震門、艮門、巽門、兌門”石匾。該塔第一層西北實門(乾門)為青雲塔正門,門楣嵌有楷書陰刻“全楚文峰”石匾,西南面之坤門也是進入塔室的實門。東面之巽門是第一層通向上層的塔門,正對門處石壁上刻有“青雲直上”四字。
塔室——青雲塔為雙層套筒式結構,內環為塔心室,室中心各有一園形孔洞貫通。拱券頂,外環為厚壁,設弧狀旋轉式樓梯而上。塔內共有石階138級,由一層東面之巽門進入左轉,抬級而上,凡石階28級,即登上塔之第二層,此層有兩個門,開於兌、艮。再上石階25級,即登上塔之第三層,此層兩個實門,開於離、坎。再上28級石階,入塔之第四層,塔之三層與四層石階通道的側壁門有一窗用於採光,第四層有兩個實門,開於巽、震。由四層至第五層有石階21級,第五層僅一實門,開於乾,門楣上刻有“筆補造化”四字石匾,字型楷書,剛勁有力。此層進口之正面有一石龕,龕內繪“多寶如來”坐像,龕上刻雙風,兩側門柱書“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對聯。第五層至第六層為20級。第六層三個實門,開於離、震、坎。第六層至頂層(第七層)為16級,頂層三個實門,開於乾、坤、艮,各門立有二尺高之青色石板為門檻,以防失足。?
塔頂——青雲塔塔頂採用條石砌築八角攢尖頂,上承寶珠式石塔剎三節。根有關史料記載,青雲塔塔剎原為五節寶珠式,後因遭受雷擊,導致上兩節塔剎缺失。?
青雲塔所在地是屬於黃州寶塔公園景區,黃州大力發展旅遊業,寶塔公園正在申報國家3A級景區,景區內近兩年做了很多修繕,還建立很多設施,青雲塔以及塔下的護國寺都會進行相應修整,青雲塔將是黃州重點發展的一個項目,到時候青雲塔以及塔頂的那棵樹都會是宣傳景區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