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嶺傳統馬燈舞是一種廣東省的地方舞蹈。黃嶺村是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豐稔鎮 所在地。這是5年前用來打馬燈的道具,道具雖然有些破舊,但紙馬的神態依然逼真。
傳統民俗文化文藝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其中,頗具特色的龍川打馬燈格外受人喜愛。
打馬燈又叫打紙馬或馬燈舞,是人們祈求國泰民安、嚮往幸福生活的一種傳統文化習俗。在龍川,打馬燈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是目前保存良好且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藝術節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嶺傳統馬燈舞
- 黃嶺村: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豐稔鎮
- 起源:趙佗從中原帶來馬燈舞
- 習俗:正月馬燈鬧新春
由來,活動,
由來
追溯打馬燈的歷史,還得提到南越王趙佗。據龍川縣豐稔鎮文化站站長葉飛介紹,馬燈調曲譜(四季調),原來流行於中原地帶,隨著南越王趙佗在龍川建縣,以及北方戰亂因素,中原人南遷,不少人到龍川安居樂業,於是“馬燈調”及“打紙馬”便從中原傳到龍川並開花結果。從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趙佗在龍川被封為首任龍川縣令至今,已有2221年了
龍川是山區,高山重巒疊嶂,矮山此起彼伏,稍為平坦的山坡、坑溝地段都被客家先民闢為良田、梯田、旱地,種水稻和旱糧作物。客家人耕田種地,圈養和役使耕牛是必不可少的,但客家人幾乎都不養馬,為什麼當地的客家人那么熱心馬燈舞這一文藝活動?葉飛認為,這主要是懷祖崇祖。龍川客家人的祖先在中原,也有在陝甘寧晉冀魯的。北方農民耕田種地拉東西,無一不用到馬或驢的,很少用牛。龍川的客家人用打馬燈的文藝表演形式,一方面教育自己的子孫記住自己的祖先在中原、北方;另一方面通過打馬燈這一文娛活動的形式,加深鄉親情誼,延續血緣文化。
活動
正月馬燈鬧新春
打馬燈有三個部分:一是拜馬(禮節表演程式,俗稱“打四圍”),二是“打四季”(中原傳入的就是此曲調),三是客家情歌。經過歷代藝人演變,三個部分內容已融會貫通,形成一體。《四季調》受客家情歌小調影響,北調南(客)化,形成北韻南(客)味交融,成為龍川馬燈舞的獨特風格。
據龍川縣豐稔鎮黃嶺村村委書記葉漢基介紹,打馬燈一般在冬季籌備,大約需要一個多月排練,從大年初一晚開始演出,有時演到正月底。當地有句順口溜:“馬燈不怕醜,打到正月二十九。”解放前,打馬燈一般是到同姓的村莊去表演,後來又逐漸擴大到去有親戚關係的村莊表演。春節期間鞭炮聲、鑼鼓聲此起彼伏,老人們思索著又艱難地度過了一年,孩子們卻興高采烈地慶幸自己又長了一歲。聽見遠處響起了鑼鼓聲和海螺角聲,聲音由遠而近,這時,不管是七八十歲的老公公、老婆婆,還是呀呀學話的“細佬哥”,吵著、叫著,提燈的提燈,扶棍的扶棍,都爭先恐後擁向禾場、門坪等開闊的地方搶先觀看,那場面非常熱鬧。凡要觀看打馬燈的,都要燃放鞭炮來歡迎,演完後還要賞彩,在彩旗上貼上賞金,以示謝意。
打馬燈有生、旦、淨、末、醜五大行當角色,運用彩車、紙馬、花燈、幌、花扇等道具及民間傳統鑼鼓、樂器、海螺角、鯉魚燈、龍蝦燈等配合演出。演出時,首先鑼鼓手按策馬的鑼鼓板把鑼鼓敲打起來,一串鞭炮過後,頭扎白頭巾的“騎士”策馬登場。沿場跑馬一圈,接著“幌手”晃著飛快轉動的幌引導馬燈小姐、梅香女、車手緩步出場,同時,樂手們也奏起歡樂的“馬燈調”。所唱的曲調是獨有的“馬燈調”,曲調類似四季歌,優美動人,從一月唱到十二月,所唱的內容是反映各個月份的農事活動,祈求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演出時,按舞台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表演一次,讓聚集在各個方位的觀眾都能一睹“騎士”、“幌手”的高超技藝和馬燈小姐、梅香女的花容月貌。*
馬燈接財納福
打馬燈曾經在龍川各個鄉村都十分盛行。每到新年、元宵或廟會,大姓氏族很多都是“打雙棚”,彩旗寫上“某地某氏‘龍馬醒獅團’拜房門祖叔”,若是雙棚出陣,能夠得到特別隆重的接待和敬重
所謂的“打雙棚”,意思是一棚是龍獅,二棚是馬燈。龍獅是武表演,馬燈是(才子佳人)文表演。武壓邪,文為貴,一文一武,文武雙全,龍飛鳳舞,馬到成功,飛黃騰達。這就是它的象徵意義。在老百姓心目中,迎接馬燈舞,會給他們地區或家族帶來興旺。因此,人們總是爭著將馬燈舞首先接入自己的村所。
解放初,鶴市馬燈舞演出隊曾代表龍川縣參加粵東地區文藝表演;1956年,豐稔鎮黃嶺村馬燈演出隊曾代表龍川縣參加韶關地區文藝會演,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
培養人才傳承民間藝術
曾經繁榮的馬燈舞由於歷史的原因也一度衰落。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破“四舊”和藝壇上批判“才子佳人”的風潮衝擊,龍川鶴市、通衢等鎮的馬燈舞一度消失,直至現在也沒有活動。只有豐稔鎮、麻布崗鎮等一些鄉村,在八十年代後期開始有些復興動向,但都是“舊壺裝新酒”,即在《四季調》上填詞,換上宣傳時事政策的新內容,丟掉了傳統藝術。現在的年輕人很少知道打馬燈的傳統內容和傳統打法。
龍川縣豐稔鎮黃嶺村馬燈隊是保存最好的馬燈舞團隊之一,但是,因為經費與人才等原因,馬燈隊隔三五年才組織表演。龍川縣豐稔鎮黃嶺村村委主任葉年新說,該村的馬燈隊最近的一次表演是在2002年。5年沒有演出,打馬燈用的道具也變破舊了。在今年我市公布的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單中,打馬燈榜上有名。為了將這一客家民間傳統藝術節目傳承下去,黃嶺村村委會幹部商量決定著手籌備資金,計畫明年春節期間組織馬燈隊隊員表演節目。該村70歲的老藝人葉桂添得知這一訊息後,第一個到村委會報名參加演出。葉桂添從15歲開始學打馬燈,至今已數不清參加過多少場演出了。雖然身體硬朗,但是隨著年歲漸高,他認為,為了將打馬燈這一民間傳統藝術傳承下去,應該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用老藝人傳幫帶的形式,培養新的接班人。
有民間藝術家認為,馬燈舞的文采以及曲調的優美、吉祥的色彩、風趣的舞姿,民眾喜聞樂見,具有重大的歷史、文化藝術研究價值。為了使這一民間的傳統藝術傳承下去,近年來,龍川縣文化部門派出專業編導、作曲人員尋找懂得馬燈舞淵源和傳統打法的老藝人,並著手收集整理、保護資料。如今,打馬燈是龍川縣山歌劇團的保留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