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粉蠅

黃山粉蠅(Pollenia huangshanensis Fan et Chen)是麗蠅科粉蠅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山粉蠅
  • 拉丁學名:Pollenia huangshanensis Fan et Chen
  • :麗蠅科
  • :粉蠅屬
  • 命名者及年代:Fan et Chen,1997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體長9—13毫米。眼裸;額與前單眼等寬或稍狹,間額棕至黑,最狹處如線至微寬於一側額;內頂鬃毛狀,側後頂鬃1—4,無上眶鬃,下眶鬃11—12,其中最後方二、三個如毛狀,列占額長的2/3弱,鬃間雜有細毛,列外側有小毛2—3行,連到側顏上部則約有4行小毛;側額、側顏及頰覆有金色粉被,側顏寬為觸角第三節寬的l.3—1.5倍,下側顏底色棕,後者及頰前部有黑毛,頰後部及後頭大部均黃毛,頰高約為眼高的0.41倍,前傾口緣鬃7—8,髭位於觸角末端和口前緣間距的中央;顏底色黑、粉被灰白,顏堤淡黃灰色,下半有黑毛,新月片橙色,顏脊角形,上端銳,向下去微圓;觸角第一、二節棕色,後者末端和第三節基部1/3橙色,端部2/3灰褐,長為寬的2.2—2.4倍,又為第二節長的2.5—2.6倍;芒基半黃棕,芒基約1/3增粗,長羽狀,最長分枝毛約為第三節寬的1.7倍,上側毛最多可達40,下側毛約15;下顎須黑,端部增寬,末端黃;中喙亮褐,前頦長約為高的3倍強。胸黑,粉被褐,在不同光向又可變為淡黃色,前盾前沿帶灰白色,可見暗色亞中條和肩後斑,後盾有正中縱斑及外背中點斑亦呈黑色;胸背除有黑色纖細底毛外,遍布金色綿毛;中鬃2+3,前中鬃列間約有黑色小毛3—4行,列間距為它與前背中鬃列間距的3/4;背中鬃(2—3)+3,翅內鬃1+2(前方一個後翅內鬃兒與第一個後背中鬃在同一橫線上),翅前鬃等於或稍長於前背側片鬃,肩鬃3,肩後鬃1:(0—1);小盾粉被淡黃灰色,基鬃、端鬃、心鬃各1(後者有時為2),側鬃3,小盾下面有一狹黑正中條,僅有黃色長柔毛,無毛區等於或寬於端鬃間距;腹側片鬃1:1,翅側片大部為黃毛,尚有極少數黑毛,中、後胸氣門均大,橙色;後胸腹板無毛。翅淡黃棕色透明,翅基橙色,前緣基鱗棕色,前緣脈下面僅第一、二段有小剛毛,亞前緣骨片橙色有黃色小剛毛,亞前緣肩橫脈結節下面有時有1—2個黃色小剛毛;徑脈結節及r4+5脈基段上面暗色小剛毛可略超過基半,下面黃色小剛毛約達1/3;2R5室開口於翅前緣,m1+2脈末段心角微大於直角,角後段呈弧形向基方凹入;腋瓣黃色具黃色緣纓,少數呈白色,平衡棒黃。足黑,膝最末端黃;前脛前背鬃6—7,後腹鬃1(少數則一側為2);中股僅後腹面基半有鬃列;中脛各鬃為1、(1—2)、(1—2)、(1—2);後股前腹鬃列完整,後腹面僅基半有鬃列;後脛各鬃為2、5(另有5—6個較短的鬃)、3(另有短鬃約8個)、0;各足股節基半或多或少有黃毛。腹底色黑,第一、二合背板黑,以後各背板有可變色金色粉被斑,緣鬃不發達;第一腹板毛黃,第二腹板前部有黃毛,各背板側腹緣亦有黃毛,但愈向後去黃毛愈少。第六背板有緣鬃,肛尾葉兩側緣幾乎平行,在端部處開始向末端收尖;側尾葉寬、末端圓鈍。
♀:體長9.5—14毫米。額寬中央為頭寬的0.39倍,頭頂較狹而前額較寬,間額紅棕或棕色,寬為一側額的3.6倍,頭頂暗色,側額、側顏和頰底色均黑,頭前麵粉被帶金色,下側顏底色橙至棕,內、外頂鬃均發達,側後頂鬃2,上眶鬃後傾1、前傾2,下眶鬃8—9,列外側毛2—3行,向下到側顏上部為4行,側顏寬為觸角第三節寬的2.3倍;頰高為眼高的0.39倍,前傾口緣鬃約12,口前緣稍後於額前緣;觸角第三節長為第二節長的2.2倍;前頦長約為高的3.7倍;下顎須端部寬扁並呈黃色,其餘大部呈暗色。小盾緣鬃5,心鬃1。前緣基鱗褐至黑褐。中脛各鬃為1、2、1、2;後脛各鬃為2、2、3、0。其餘似♂性。

分布範圍

北京, 陝西(黃龍), 安徽(黃山), 浙江(莫乾山, 天目山), 福建(黃崗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