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後村隸屬於山東省膠南市寶山鎮,位於鎮政府駐地以北5.5公里處,黃山西麓,洋河上游東岸,地處丘陵地帶,青紅高速公路經過村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山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膠南市寶山鎮
- 地理位置:鎮政府駐地以北5.5公里處
- 人口:630人
膠南市寶山鎮,地理位置,村名由來,經濟概況,文明進步,平度市崔召鎮,村莊由來,村莊人口,經濟狀況,優勢產業,社會事業,榮譽稱號,人口,經濟,基礎設施,
膠南市寶山鎮
地理位置
村名由來
據傳,明朝初年,璣、冷兩姓從雲南遷來立村,因坐落在黃山背後,故名黃山後村。人口耕地
該村2005年有230戶,人口630人,17個姓氏。村子東西320米,南北280米,實際耕地面積96公頃
經濟概況
黃山後村歷史上以農業為主,舊社會因生產工具落後,生產方式原始,生活一直窮困;建國以來,農業生產逐年發展,到2005年,相繼興辦了林果業、副業、養殖業等,並大力提倡村民購買先進的農機設備,科學養殖。有一部分村民已經先富起來了。2004年人均純收入達到4862元。
文明進步
隨著經濟的發展,村莊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也得到了全面發展。黃山後村歷史上就有“文明村莊”之稱,1993年,被省政府授予“文明村莊”榮譽稱號,亦有忠厚傳家、讀書繼世之家訓。
平度市崔召鎮
村莊由來
約清世祖(順治)年間,有農人孫動及妻徐氏從大田鎮龍山前遷居至此,因村前是黃山,故以地理命名為黃山後。
村莊人口
位於鎮駐地西北部4公里,東臨黃山東頭,西臨路子口村,南靠黃山,北靠黃山水庫,耕地面積951畝,136戶,481人。
經濟狀況
該村以發展大姜和養殖為經濟發展的重點,經濟總收入587萬元,村民人均所得5245元。
優勢產業
養殖和種植大姜是村莊主要經濟支柱之一,牛年出欄40頭,豬出欄6000頭,雞出欄20萬隻,大姜年產20萬斤。
社會事業
2006年,全村供上自來水,固定電話90部,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的參保率達到70%。
榮譽稱號
2001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2003年被評為“先進村莊”、2005年被鎮黨委政府授予“綜合考核先進村莊”。
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戶1345戶,鄉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經濟
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占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萬元,占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萬元,占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占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占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戶通自來水,有190戶飲用井水,有1344戶通電,有11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93戶(占農戶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1戶(分別占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機車85輛。
到2007年底,建有沼氣池農戶21戶,陽能農戶210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