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嘉慶元年(1796年),黃山八面廳開始建造。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黃山八面廳建成,陳氏宗族設立了公田和公共林地,用於八面廳的維護和修葺。
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花廳、門廳正立面部分石雕被太平天國起義軍燒毀。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黃山八面廳南拱門被日軍損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土改,房屋被分給23戶農民使用。
1958年,公田被分,同年,林木被砍掉燒炭。
1962年,門廳、大廳、堂樓被當作戰備糧庫使用。
“文革”時期,黃山八面廳保存的一些工藝品、歷史文物被毀,其中包括八面廳建成時的賀匾。
建築格局
布局
黃山八面廳現存建築分為三路六院,共64間,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以一條中軸線和兩條橫軸線相交構成了八面廳的主體建築和附屬建築。沿中軸線依次分布為花廳遺址、門廳、大廳、堂樓,中軸線南北兩側分別有兩個三合院,四座廂廳,八座廳堂。門廳、大廳為宗祠建築,是整個建築的核心,是陳氏宗族舉行祭祀、聚會、議事和各種典禮的場所,規模極其宏偉。其他六廳分布在東南西北四周。在結構上,每座院落都有正廳、廂房、走廊、天井等,自成系統。廳與廳之間兩相對稱,但又各具特色。
特點
黃山八面廳建築布局嚴謹、規整、對稱,體現了中國封建大家族尊卑有序的倫理觀念與生活習慣。黃山八面廳是多種文化背景和建築手法的結合,是不可多得的江南民居建築代表。黃山八面廳整體建築布局嚴謹、對稱,建築結構同時具有家祠功能和居家功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主要建築
花廳
花廳在建築的最前面,原有樓房11間。呈“一”字形排列。廳前走廊貫穿全廳,隔天井與門廳相望,天井兩端各有圓形拱門,稱“龍虎門”。拱門的房屋又與南北跨院相連。花廳前設花園,有別於一般民居建築花園置後的傳統布局。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花廳、花園被太平天國起義軍燒毀,現僅存柱礎、柱項石、旗桿石等遺存。
門廳
門廳分布在主軸線上,坐西北朝東南,硬山頂,前後兩坡,用九步架,前坡四步,後坡五步。正脊用滾瓦花脊,飾磚雕。屋面覆小青瓦,陰陽合瓦,壓七露三。檐口用花沿滴水。前檐檐口高6.1米,後檐檐口高5.55米。兩側山牆設三花馬頭牆,磨磚錯砌。三合土鋪地,劃斜方格紋。門廳正立面檐下施磚雕,辟三門,正門居中。
大廳
大廳為硬山頂,前、後兩坡,前坡五步架,後坡七步架,兩側山牆設五花馬頭牆,三合土鋪地。正脊用滾瓦花脊,中部飾一枚錢紋,屋面覆小青瓦,陰陽合蓋,壓七露三。明間設屏門通後院次間用穿,抬混合式,隔架主柱,連雙步梁。贛間與次間用板璧相隔,前後均設門,內有扶梯通走廊的樓層。大廳後檐廊兩層,明、次間設天花。
堂樓
堂樓為硬山頂,重檐,滾瓦花脊。屋面覆小青瓦,陰陽合瓦七露三。檐口用花沿滴水。面闊五間,進深七檁。設樓板。明、次間底層為敞開廳,明間底層梁架為五架梁,前後雙步用四柱,上層為穿斗結構。次間為隔架,主柱用雙步梁,兩側為廂房。明次間前檐廊設
天花。
歷史文化
黃山八面廳建築雕刻題材廣泛,許許多多的故事通過藝人的雕刻技藝得以展現,內容除了表現“忠、孝、節、義”等傳統道德觀念外,更多的則反映了人們對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嚮往和追求。同時,這些裝飾圖案不僅顯示了當時雕刻藝人的雕工和技藝,也展示了房屋主人的殷實財力和心性品格。
黃山八面廳雕刻種類繁多、題材廣泛。如石囤上的石雕,以纏枝花卉、道家人物、鳳紋為題材;門廳正立面的磚雕以花草、動物、道家人物故事等為題材。還有良好的木雕工藝,包括人物山水、花卉魚蟲、飛禽走獸等,有的取材於民眾喜聞樂見的神話傳說及歷史故事,有的反映了當地景物風俗等。人物塑造講究造型的優美,性格的刻畫;動物花卉寫實逼真,集多種雕刻技法於一體。
文物價值
黃山八面廳有確切的建造年代,是鑑定清中後期浙中民居的典型建築。它是宗祠與居住相結合的典型浙中民居,體現了中國大家族的倫理觀念與小家庭的生活習慣。同時又是一座藝術的殿堂,建築用材碩大,雕刻工藝精美,布局章法得當,對於研究當時義烏地區的社會情況、民俗風情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保護措施
2009年,黃山八面廳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在義烏市乘坐122路/義烏2路/義烏B支803路,後換乘義烏335路,步行1千米即可到達黃山八面廳。
門票信息
個人參觀憑身份證或學生證等有效證件,辦理登記手續後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