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尾黑鳳頭鸚鵡

黃尾黑鳳頭鸚鵡

黃尾黑鳳頭鸚鵡(學名:Calyptorhynchus funereus)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羽毛大部份為黑色,邊緣都有黃色,臉頰有黃色羽毛,尾巴也有黃色長條的部分。晚成雛。主要棲息地是桉樹林和松樹種植園,沿海的山地雨林,亞熱帶雨林,郊區,城市花園和公園。吃種子、堅果、漿果和花,在森林中撕開樹枝取食蛀蟲和甲蟲。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和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尾黑鳳頭鸚鵡
  • 拉丁學名:Calyptorhynchus funereus
  • 別稱:黃尾黑巴丹(旦)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鸚形目
  • 鳳頭鸚鵡科
  • 黑鳳頭鸚鵡屬
  • :黃尾黑鳳頭鸚鵡
  • 亞種:3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 :Shaw, 1794
  • 英文名稱 :Yellow-tailed Black-cockatoo
  • 英文名稱 :Yellow-tailed Black Cockatoo
  • 英文名稱 :Yellow-tailed Black-Cockatoo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黃尾黑鳳頭鸚鵡,依據不同亞種體長55至65厘米,700克體重。 鳥體大部份為黑色,大部分的羽毛邊緣都有黃色,臉頰有黃色羽毛,尾巴也都有黃色長條的部分,雌鳥臉頰的黃色面積比雄鳥來的大,鳥喙為淺棕色,尾部的黃色有黑點,雄鳥的鳥喙則是黑灰色,年幼的黑鳳頭鸚鵡類似成年雌鳥,但不同的是年幼的雄性的臉頰有著比較小塊面積的黃色。
黃尾黑鳳頭鸚鵡黃尾黑鳳頭鸚鵡

棲息環境

黃尾黑鳳頭鸚鵡適應各種各樣的棲息地,繁殖季節偏好在桉樹林地和松樹種植園,在那裡更容易找到適應繁殖的自然樹洞。也活動於沿海的石楠屬林和山龍眼樹林,山地雨林,亞熱帶雨林植物為主的沿海森林。定期造訪大城市附近的郊區,包括城市花園和公園。
Calyptorhynchus funereusCalyptorhynchus funereus

生活習性

繁殖季節外,經常聚集成較大的群體,生活於松樹種植園。家庭關係都很強,一般是成雙或以家族聚小群活動。但是很容易找到並恢復大群聚會。
在樹枝上棲息、覓食,喜在黎明和傍晚去喝水,常貼近樹端飛過尋找食物。成鳥鳴聲高亢悠長,亞成鳥則發出"嗥嗥"聲,彼此間以響亮鳴聲保持聯繫。以堅果、種子(野草的種子)、花蜜、漿果、水果、植物的嫩芽和小昆蟲為主,最喜歡的食物為當地的樹種和松果。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和南部,從昆士蘭南部到艾耳半島和塔斯馬尼亞島。
黃尾黑鳳頭鸚鵡分布圖黃尾黑鳳頭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因地方而不同,一窩通常1枚卵偶爾2枚,孵化期約 28天,只由雌鳥孵卵,如果2枚卵皆孵出,較晚孵出的幼鳥常被親鳥忽略而死亡,幼鳥孵出後,雌鳥會待在巢中3個星期,雄鳥一天會餵食雌鳥2次,整個期間約168天,雛鳥約3個月後羽毛長成。
人工繁殖鳥非常少,在國際上的繁殖業者與鸚鵡養殖皆很少見,剛開始的飲食改變可能導致一時的飲食適應不良,需要大的鳥舍,過小的籠子或籠舍會使它們沮喪與失去活力,對於過於潮濕與寒冷的環境敏感,提供新鮮樹枝供其啃咬。

亞種分化

黃尾黑鳳頭鸚鵡(3亞種)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
1.
Calyptorhynchus funereus funereus
2.
Calyptorhynchus funereus whiteae
3.
Calyptorhynchus funereus xanthanotus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黃尾黑鳳頭鸚鵡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