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士珍,清·福建泉州人。1661年,鄭成功抗清主力東渡台灣。
基本介紹
- 本名:黃士珍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福建泉州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
人物簡介
1661年,鄭成功抗清主力東渡台灣。
人物事跡
為截斷沿海民眾對鄭氏糧餉、油、鐵、桅船的接濟,康熙接受黃梧(鄭氏的降將,封海澄公)建議,於1661年8月下詔,宣布沿海大規模遷界。10月,福建、浙江、廣東、南京四省近海處,各移內地30里。令下,即日百姓挈妻負子,載道路她放探旋處。其界處居室盡放火焚毀,片瓦不留,民死過半,枕籍道途。即使一二能到達內地者,也無擔石之糧,苦不堪言。興化、泉州、漳州三府最為慘烈。為了修挖界溝,築界牆、建城寨、立墩台哨位,強征沿海千萬民夫。道廈轎朵守界弁兵見有人越界,一經發現,格殺勿論。遷界令下,黃士珍(字邦仕)的房子恰好在界外,其母早逝,其父正病危在床,一時走不了。他苦求巡界哨兵,給予多住幾天,待父辭世,再從界外遷入。十日後,父病故,士珍一舉櫻肯貧如洗,只好用房子的扇翼作棺木草草收埋。最後離開了這塊生養他的土地。十年後黃想疊剃士珍又潛入界外,把訂婚應雙親的遺骸裝入瓦棺,準備帶回界內安葬時,被守界哨兵抓住,他痛哭流涕,孝子之義感動了他們,便刀下留情將他放回。遷界後,黃士珍汽糠無以為生,生活煎熬,令父母遺骸無法入土跨鍵騙奉安,他只好將二甓藏於石罅中,時常去哭泣。鄉人見狀,非常感動,捨出一塊地供埋葬其父母遺骸。黃士珍在貧困中傾心竭力培養子女。長子志文、三子朝章皆急公封儒林郎。次子朝陽中試舉人後,出任長壽(今四川長壽縣)知縣。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黃士珍贈儒林郎,其孝義旌表立祀,安溪李光地次子李鐘僑(康熙壬辰進士)為他立傳。泉州古榕巷東段“天旌孝子祠”有“天旌孝子”匾,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為表彰黃士珍之孝義,有司贈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