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塔膏藥
- 所屬地區:河南 · 安陽 · 滑縣
- 遺產編號:Ⅸ-2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創始人:明時通
基本簡介,傳承發展,秘方介紹,功能作用,熬藥過程,儲備問題,
基本簡介
申報日期:2011
申報人/申報單位:安陽市滑縣
遺產級別: 省
筋骨消痛貼,又名明氏外用接骨膏,它是滑縣骨科醫院的傳統產品。
傳承發展
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束縛,此方從第一代起,就只傳男,不傳女;只傳長子,不傳次子,有時寧可傳給兒媳婦,也不傳給親閨女。所以,從明時通開始,直至第九代的明永仁,皆為單傳。至民國20年前後,明永仁才將此秘方傳給他的三個兒子明全秀(早逝)、明全富、明全有。從清順治年間明時通始至清末的九代人中,雖已掌握此方,代代相傳,但並不以此為生。凡是本村本鄉的骨傷患者找上門來,就用自己親手熬制的膏藥義務為患者治病。民國初年,熬膏技術和治療技術超過了前幾代人。延津、原陽、封丘、衛輝、彰德等地前來就診者日多。明家從此舍醫不捨藥。新中國成立後,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明家父子繼承祖傳秘方,專攻正骨熬膏技術。1955年成立衛生所,1959年成立聯合診所,1968年成立大隊合作醫療衛生室,後改為黃塔寺正骨專科。
1983年6月,黃塔膏藥的第十代傳人明全富、明全有自籌資金興辦滑縣黃塔寺祖傳正骨醫院。數年間,平均每天診治骨傷患者50人左右。至1987年底,先後接收診治來自黑龍江、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新疆、湖北、山東、上海等地的骨傷患者近八萬人次。治癒率98%以上,有效率100%。患者贈送的錦旗、匾額有三百面(塊)之多。其事跡先後在《健康報》、《濮陽日報》、《安陽日報》、《新鄉晚報》、《中州今古》等報刊上予以報導。鑒於“黃塔膏藥”的突出療效和良好聲譽,河南省政府於2009年將黃塔膏藥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秘方介紹
黃塔膏藥的祖傳秘方是由乳香、沒藥、蒼朮、生草烏、乾薑、龍骨、象皮、土元、冰片、麝香、血竭花、黃丹、透骨草等20餘味中草藥配製而成的。
功能作用
活血化淤,消炎止痛,接骨續筋,祛風散寒。主治:骨折、傷筋、風濕、骨質增生。
熬藥過程
整個熬藥過程,關鍵在於掌握下丹的時間和藥膏的老嫩。下丹後,不停地攪拌,防止油沸外溢和窩煙,保證藥膏的質量和色澤,故有“膏藥黑之功在於熬,亮之功在於攪”的說法。藥膏熬得老嫩與掌握火候溫度有關,太老不能固定在貼敷部位,太嫩容易移動且不易揭下。他們的經驗是“滴水成珠”,即取少量的藥膏滴在清潔的涼水中,數秒鐘後取出,捏之不粘而有力,其色黑潤和而有光澤。
儲備問題
藥膏熬好後,存於鐵鍋備用,有效期一年以上,鮮膏貼敷療效最佳。好多骨傷患者反映:貼上此膏藥,似有蟲爬之感,隱隱透癢,自覺舒適,遂能止疼或減輕痛苦,一般無副作用。明時通的第11代傳人結合臨床實踐,在祖傳秘方中增加椿根白皮,以增強防腐、消炎作用。1987年,第12代傳人將明氏接骨膏動物實驗作為河南省醫藥衛生科學重點科研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