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埭老街

黃埭老街

黃埭老街位於蘇州市黃埭鎮中心,相傳,“先有黃埭鎮,後有蘇州城。”因楚相春申君黃歇以水築埭而得名的黃埭,古往今來,黃埭一直是蘇州西北部和無錫錫東地區的重要商埠。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與木瀆、滸關、甪直一起被稱為蘇州四大古鎮。馮夢龍、范蠡、顧元慶與黃埭也頗有淵源。黃埭老街,東起斗姆閣,西至琳橋塘(現名西塘河),全長1372米,以河瀆橋為中心,分為東街與西街。名噪一時的“黃埭十八景”就分布在這條一字長街附近。“金黃埭,銀盪口”,黃埭老街曾是蘇州西北部最熱鬧繁華的街道,據史料記載,鎮上三里長街店鋪林立,抗日戰爭爆發前,全鎮己有各類商店303家,手工業店鋪8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埭老街
  • 外文名:Huang Dai Lao Jie
  • 地理位置:蘇州市黃埭鎮
  • 長度:1372 m
  • 起點:東起姆閣
  • 終點:西至西塘河
黃埭老街,東起斗姆閣,西至琳橋塘(現名西塘河),全長1372米,以河瀆橋為中心,分為東街與西街。名噪一時的“黃埭十八景”就分布在這條一字長街附近。“金黃埭,銀盪口”,黃埭老街曾是蘇州西北部最熱鬧繁華的街道,據史料記載,鎮上三里長街店鋪林立,抗日戰爭爆發前,全鎮己有各類商店303家,手工業店鋪8家。
老街上的民居臨河而建,多為清朝和民國建築,粉牆黛瓦、面街枕河。石埠錯落有致,水色清澈。據記載,河上原有13座古橋,其中跨河橋8座,街道連線橋5座,具有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水鄉古鎮特有的風貌。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老街中段(芳橋至中市橋)數百間磚木結構的舊式民宅及店鋪全部被拆除。2001年,西街潘家弄至洪墓橋段的民房、店鋪也被拆除。唯東街的民居、店鋪、石駁岸部分被改建外,大部分還可看到舊時的風貌留下的痕跡。老街上的“黃埭十八景”,除了熙餘草堂、香花橋、洪墓橋遺址、興隆中市橋之外,其餘已經舊跡無存。
位於老街西首的熙餘草堂,建於清道光三十,是本地鄉紳朱福熙的宅院,由“香山幫”工匠精心營造而成。取名熙餘草堂,一是取《尚書?堯典》“庶績鹹熙”和《石崇文》“高歌凌雲,樂餘年”之意。二是屋主名“福熙”取“歲歲有餘”之意。2005年,熙餘草堂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70多年歷史的熙餘草堂已為黃埭文化站所用,內設的黃埭評彈陳列館,陳列著百餘張珍貴老照片和著名評彈演員用過的樂器服裝,記錄了黃埭書場的百年歷史。幾百張老照片生動記錄了清末到現在來過黃埭書場的46位評彈名家,有曹漢昌、徐雲志、嚴雪亭、黃異庵等,當時演出的盛景可見一斑。
熙餘草堂位於中市路西側,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香山幫”工匠精心打造的古建築,原為鄉紳朱福熙的住宅,有磚雕門樓兩座,花廳天幔四周鑲嵌五彩玻璃窗格,地面斜鋪磨細方磚,各方面做工十分精緻。
香花橋位於黃埭鎮西街興國寺南,始建於吳赤烏四年(241年),重修於宋,清同治年十一年再次修建。相傳,夏夜有一胖和尚在香花橋乘涼,將東側橋欄坐斷後,以鎝釘加固,因此,又稱為“鎝釘欄桿香花橋”,是“黃埭十八景”之一。
東橋商業合作社、振東商廈
坐落於東新街上的東橋商業合作社,建成於上世紀90年代,有農建、五金、小農具、節代修等多個門市,是東橋當時品類最多的商業中心。東橋商業合作社與其對面的振東商廈,遙相呼應,形成商業圈,承載了不少“老東橋人”的青春記憶。
黃埭老街
東橋商業合作社、振東商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