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正式名稱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位於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由中山堂、李明灝故居和法相岩溶洞組成,總占地面積約90706平方米。中山堂位於湖南省武岡二中校園內,占地面積約1300多平方米。中山堂及其廂房、哲間現風貌依舊,保存完好,是黃埔軍校本校和十二所分校中現存唯一保存完整的紀念孫中山先生的舊址建築;李明灝故居位於武岡法相岩風景區內,屬黃埔軍校二分校舊址重要組成部分。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72.58平方米,為三進兩橫土木結構四合院;第二分校在抗戰時期擇洞而建的地下印刷廠、彈藥庫和防空掩體均位於法相岩公園內。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中山堂是黃埔軍校本校和十二所分校中唯一保存完整的中山堂,成為中國革命烽火歲月和新中國飛速發展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社會現實意義。

2013年3月5日,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
  • 地理位置: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
  • 所處時代:1938年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1841-5-234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歷史文化,價值意義,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3,

歷史沿革

中山堂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16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自武漢遷至武岡,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又稱武岡分校。中山堂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3月,動工;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7月,建成。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武岡分校撤併成都本校,中山堂被康寧鄉鄉公所占用。1949年至1953年9月期間,中山堂為洞庭中學使用。
1953年10月,洞庭中學改稱武岡二中後,中山堂歸武岡二中使用。使用期間,先後作為學生宿舍、醫務室、黨員活動室、音樂室、校史陳列室。室內原有木壁及部分構件局部改變。
1999年,武岡二中(原名洞庭中學)校慶將中山堂作為洞庭中學校史陳列館。
2007年,武岡市人民政府將中山堂內的洞庭中學校史陳列館遷出,武岡市文物管理局將其改闢為李明灝將軍陳列館。
2008年7月,武岡市人民政府將中山堂的管理權劃歸市文物局。
李明灝故居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李明灝故居與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本部同期修建。第二分校遷離武岡後,李明灝將其捐與洞庭中學使用。解放後,洞庭中學改名為武岡二中,因未圈入校園而無人居住。
1958年至1966年,李明灝故居為武岡縣城東公社作為社址使用。
1992年,撤區並鄉後,李明灝故居歸安樂鄉作為鄉政府使用。
法相岩溶洞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期間,法相岩溶洞被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用為天然的防空屏障及彈藥庫、印刷廠等。
1984年,武岡縣人民政府將法相岩闢為法相岩公園。
1984年3月,武岡縣人民政府在法相岩山頂建成武岡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1991年春,武岡縣建設委員會拓寬開發法相岩景區內的太保、花二洞,開始對外開放;是年9月,武岡縣建設委員會成立了法相岩公園管理所,對法相岩進行管理。1991年6月,武岡縣人民政府劃定了法相岩的保護區劃。1994年4月,武岡撤縣設市,武岡市人民政府撥出專項經費,更換大理石標誌,將法相岩所有石刻清理乾淨,磁漆描紅。
2008年7月,武岡市文物局派專人將法相岩部分石刻進行清理,描紅保護。
2016年,對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進行修復和整治。

建築格局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正式名稱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位於湖南邵陽市武岡市,由中山堂、李明灝故居和法相岩溶洞組成,總占地面積約90706平方米。中山堂位於湖南省武岡二中校園內,占地面積約1300多平方米。中山堂及其廂房、哲間現風貌依舊,保存完好,是黃埔軍校本校和十二所分校中現存唯一保存完整的紀念孫中山先生的舊址建築;李明灝故居位於武岡法相岩風景區內,屬黃埔軍校二分校舊址重要組成部分。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72.58平方米,為三進兩橫土木結構四合院;第二分校在抗戰時期擇洞而建的地下印刷廠、彈藥庫和防空掩體均位於法相岩公園內。

主要建築

中山堂
中山堂是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建築之一,系“中西合璧”的大廡頂外帶四個攢尖頂角樓的磚木構建築。坐北朝南,由正廳、左右廂房、花園等組成。樓分三層,因地勢南高北低,故正面只外露二層,背面為三層。中山堂各層勻開券拱木格欞窗,後廊為木構架,中立兩根磚砌方柱,穿插枋上置圍欄,自第一層設扶板梯直至三樓,前後、左右、上下,四面通暢。三樓後牆正中嵌《中山堂記》石碑一方,楷書陰刻,記述二分校情況及中山堂修建始末,由周用吾撰額,軍校辦公室少校秘書郭池孫書丹。現碑體保存尚好,大部分字型於文革中被人為戮毀,現部分字型尚依稀可辨。正廳屋頂部為穿插枋木構架,五柱三瓜,抬盧架於磚牆之上,屋頂蓋老青瓦。東西兩側另對稱建有廂房、哲間各一間。
李明灝故居
李明灝故居位於武岡法相岩風景區內,建築坐東北朝西南,由正廳、前後院坪、左右兩側廂房及屋後平房組成。李明灝故居前後均設廊檐,檐柱採用木柱,下設截面為350毫米的圓形花崗石柱。李明灝故居正廳面寬4.85米,進深1間,計8.1米,通高7.6米。屋面為硬山擱,未設梁架,向後單坡。故居左右次軸線分別對稱,將建築連成一體。兩軸間正廳面寬和進深均各一間,前後均設一通廊。梁架為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結合,其餘部位採用硬山擱。李明灝故居設有前後院坪,前院坪位於安樂鄉政府院內已改造為花園,後院坪為夯土地面,背靠寶方山腳。李明灝故居建築整體為土木結構,正廳為二層,其餘為一層,前院被安樂鄉政府改造,並將正廳一樓用作辦公場所。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
李明灝故居
法相岩溶洞
法相岩,又名法相洞天,山上石山林立,山下八洞相連,為歷代文人所欣賞。各洞口摩崖石刻,有幾千年文明史,四周古木參天,風景秀麗,是辦學的優雅之處。尤其是在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年代,日寇的飛機轟炸頻繁而導致軍校搬遷。李明灝將軍等人看中了法相岩八洞是天然、堅固的防空屏障和軍火庫,是理想的軍事基地,故把“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從武漢遷來武岡法相岩。第二分校在抗戰時期擇洞而建的地下印刷廠、彈藥庫和防空掩體均位於法相岩公園內。法相岩溶洞為喀斯特溶洞,內部保存有遺留自宋至民國的70餘方石刻,刻於各洞洞壁及石林之間,草、楷、隸、篆、行,風格各異;太保洞洞壁上仍存有當年武岡分校師生書寫的紅土標語“好男兒殺敵去”,在法相岩山上修建的多處碉堡式崗亭,在太保洞內設立的地下印刷廠,在花乳洞和棲真洞設立的地下彈藥庫,其它一些洞口作為暗哨,洞內作為地下防空掩體的遺蹟至今猶在。法相岩溶洞是自然發育而成,洞內景觀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
法相岩溶洞摩崖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李明灝將軍早年入日本東京士官學校深造。歸國後,相繼任長沙陸軍講武堂少校隊長,廣州陸軍講武學校教育長,後任攻鄂軍司令部參謀處長,兩次參加東征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戰鬥。後任團長、師長、軍長等職,因與蔣介石政見相左,不久即被解職。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9月,李明灝將軍始任國民黨中央軍校成都分校主任,為制止該校政訓處長任覺伍準備密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400多人,他親去浙江奉化找蔣介石辯護,設法保護了這批革命力量。在十多的軍旅生涯中,李明灝積累了豐富的軍事教育實踐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明灝先後任湖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任。後任湖北省副省長、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毛主席曾高度評價:“李明灝先生是一位與中國共產黨長期風雨同舟的摯友。”1980年8月25日,李明灝將軍在武昌病逝,享年83歲。2014年10月2日,國內首座李明灝將軍雕像在武岡二中校園落成。

價值意義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中山堂是黃埔軍校本校和十二所分校中唯一保存完整的中山堂,成為中國革命烽火歲月和新中國飛速發展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社會現實意義。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
遺址碑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位於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中山堂

交通信息3

自駕:自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路程約3.9千米,用時約13分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