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溝道土地綜合整治技術研究與套用》是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陝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陝西省土地整治中心擔任主要完成單位,劉彥隨、成生權、 李裕瑞、龍花樓、 陳玉福、魏宏安、王介勇、侯憲東、張富剛、楊忍、李玉恆、周揚、劉正佳、楊園園、王永生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土高原溝道土地綜合整治技術研究與套用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陝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陝西省土地整治中心
- 主要完成人:劉彥隨、成生權、 李裕瑞、龍花樓、 陳玉福、魏宏安、王介勇、侯憲東、張富剛、楊忍、李玉恆、周揚、劉正佳、楊園園、王永生
- 等級:一等
基本信息,項目摘要,
基本信息
獲獎序號 | 20190007 |
項目名稱 | 黃土高原溝道土地綜合整治技術研究與套用 |
主要完成單位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陝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陝西省土地整治中心 |
主要完成人 | 劉彥隨、成生權、棗槓習 李閥盛捆騙裕瑞、龍花樓、 陳玉福、魏宏安、王介勇、侯憲東、張富剛、楊忍、李玉恆、周揚、劉正佳、楊園園、王永生 |
獲獎證書編號 | KJ2019-1-07 |
獎種 |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
等級 | 一等 |
項目摘要
建設生態文明、促進鄉村振興,是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黃土高原地區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後出店刪和現了耕地面積銳減、糧食自給困難、農業人地矛盾加劇等新問題,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建設高標準農田,亟需科學開展溝道土地整治,實現溝道耕地對坡耕地的功能替代。本項目基於人地系統耦合、流域綜合治理相關理論,探索建立了黃土高原地區多維目標最佳化、多尺度要素關聯、多技術集成的溝道土地綜合整治技術方案,取得了原創性的技術突破和創新,成功套用於中央支持陝西延安市治溝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設。
主要創新成果:①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地遙檔重立協調發展戰略需求,基於實地調查和理論研究燥寒格,提出了多維目標最佳化、多尺度要素關聯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理論框架;針對黃土丘陵溝壑區實施退耕還林後流域束槳水土氣生多要素的新變化(如植被快速恢復、水土流失減緩、耕地面積減少等),率先提出“山上退耕還林、山下治溝造地”的系統理念,構建了區域-流域-溝域多層次統籌、閘溝造地的溝道土地綜合整治技術模式。②研製了溝道土地調查與整治適宜性評價技術方案,首次完成了延安1.1萬餘條溝道土地資源調查,創新設計了“乾-支-毛”分層防控、“渠-堤-壩”系統配套、“喬-灌-草”科學搭配的增強型溝道土地整治技術體系,研製了一套溝道流域整治規劃仿真方法及溝道土地整治規劃系統,實現了多要素不同防控和配套條件下土地整治情景方案最佳化模擬。③針對熱企宙黃土濕陷性及其微結構特徵,創新研製了溝道坡面造地切坡最優參數及側坡導流排水、健康土體復配等技術,成功破解了溝道土地整治中坡面穩定性和新增耕地快速熟化的關鍵技術難題。④基於歷史氣候數據建模、長期定位觀測和溝道土地工程試驗,提出了溝道新造地“一季改兩季”、“一業變三業”的土地利用新模式,創新設計了黃土丘陵區“三段六帶”農業立體發展地域模式,研發了溝道土地立體農業最佳化決策仿真系統,為溝道土地整治工程及其新造地可持續利用提供了理論與技術支撐。
成果套用情況:該技術成果成功套用於中央支持陝西延安市治溝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可行研究報告、實施方案和典型設計,以及工程主要子項目的施工設計、施工方案等工程實踐,並獲國家批准立項和財政經費支持。在本項研究與設計成果的支持下,已完成溝道土地整治建設規模37053.56公頃(55.58萬畝),新增耕地7800.97公頃(11.70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28199.21公頃(42.29萬畝),整治後的溝道土地是退耕山坡地產能的3-5倍,推動了黃土高原農業種植業由“廣種薄收”到“少種多收”的根本轉變。整治後項目區年均增收2.24億元,年均增產糧食9.60萬噸。套用該成果鞏固了退耕還林成效,降低了自然災害風險,促進了植被生態持續恢復,增加了農民收入,為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提供了可靠保障,實現了治溝保生態、造地惠民生的目標,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該項研究成果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項,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項,軟體著作權2項,制定地方標準1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101篇,其中SCI/SSCI/EI論文58篇。
該項研究成果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項,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項,軟體著作權2項,制定地方標準1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101篇,其中SCI/SSCI/EI論文5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