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磁化率

黃土磁化率

黃土磁化率(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loess)是黃土在地磁場作用下產生磁性,受單位強度的磁場磁化所產生的磁化強度。其大小主要取決於黃土中小於等於1微米的細微礦物顆粒,主要是磁鐵礦和磁赤鐵礦。一般用磁化率儀以5~20厘米間隔在地層剖面上進行測量,得出黃土磁化率隨深度變化的曲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土磁化率
  • 外文名: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loess
研究結果發現古土壤層的磁化率值要比黃土層的為高。現在磁化率也被認為是反映氣候變化的指標之一。
一、不同粒度指示意義:
<2μm粒度主要受控於成壤作用和黏粒化作用,指示區域有效降水以及植被對土壤的改造強度(丁仲禮等,1999)。
>63μm粒度主要受控於近地面風的強度,大於該組分物質的運動主要是通過躍移和蠕移的方式運動,因而反映的是區域內塵暴的強度(丁仲禮等,1999 )。
二、粒度參數:
1 平均粒徑和中值
平均粒徑和中值表示粒度分布的集中趨勢,這些數值受兩個因素的控制,一是沉積介質的平均動力能(速度),二是來源物質的原始大小。
公式:Mz=(α16+α50+α84)/3,
α50代表中間一段的平均大小,α84代表較細一段的平均大小,α16代表較粗一段的粒徑大小(α值越大粒徑越小)
2 標準偏差和分選係數
標準偏差和分選係數是表示沉積物分選程度的參數,它表示顆粒大小的均勻程度,或者說是表示沉積物圍繞集中趨勢的離差。由福克和沃德提出的標準偏差公式為:
σ1=(Φ84-Φ16)/4+(Φ95-Φ5)/6.6
式中除包括了粒級分布的中央部分(16%-84%)外,也包括了對水動力條件反映最靈敏的粗、細尾部(95%和5%)的分選情況。
3 偏度
偏度SK1被用來判別粒度分布的不對稱程度。福克和沃德的偏度計算公式為:
SK1=(Φ16+Φ84-2Φ50)/2(Φ84-Φ16)+(Φ5+Φ95-2Φ50)/2(Φ95-Φ5)
根據峰的偏斜方向可分出:
正偏態: SK1應為正值,峰偏向粗粒度一側,說明沉積物以粗組分為主,細粒一側表現為低的尾部。
負偏態: 峰偏向細粒度一側, 沉積物以細粒為主, 粗粒一側有低的尾部, 這時SK1應為負值。不對稱的頻率曲線可以是單峰曲線, 也可以是雙峰曲線, 表現為在含量較少的尾部有一個低的次峰。
4 峰度(尖度)
峰度是用來衡量粒度頻率曲線尖銳程度的, 也就是度量粒度分布的中部與兩尾端的展形之比。
三、粒度曲線 :
常用的粒度曲線包括:直方圖、頻率曲線圖、累計曲線、機率累計曲線。
1 直方圖
橫坐標為粒度區間,縱坐標表示每種粒度的頻數,即表示各粒度區間的質量百分比。這種圖的優點是能一目了然地表現出樣品的粒度變化和各粒級碎屑的百分含量分布。
2 頻率曲線
是將直方圖每個柱子的縱、橫邊的中點依次連成多邊形頻率曲線,此頻率多邊形的面積仍基本等於直方圖的面積和。頻率曲線可清楚地表明粒度分布特點,分選好壞,粒度分布的對稱度(偏度),尖度(峰度)等。
3 累計曲線
累計曲線是用粒度分析成果中的累計質量百分比數做成的圖,橫坐標仍然表示粒徑,而縱坐標表示的是各粒級的累計質量百分含量。累計曲線一般呈S型。
4 機率值累計曲線
仍然用累計質量百分比作圖,橫坐標仍為粒徑值,而縱坐標改用機率百分數標度。粒度不是一個簡單的對數常態分配,而是由幾個呈對數常態分配的次總體組成,一般來說,包括三個次總體,表現為三個直線段,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搬運方式:懸浮、跳躍和滾動搬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