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產業
黃 土坎鎮境內有耕地63,675畝,其中水田35,520畝,年產水稻1.8萬噸,加工出的大米晶瑩剔透,做出的米飯柔軟可口、香味四溢,不僅銷往東北市場,還暢銷京津地區。境內有經濟田17,000畝,保護地13,500畝,其中草莓面積9,630畝,稻田養
河蟹1萬畝。境內按無公害要求栽培的
草莓以果個大、色澤艷麗、含糖量高、口味純正而倍受消費者歡迎,產品不僅占領東北市場,還遠銷
日本、
俄羅斯和
歐洲許多國家。境內有山林12,700畝,林木蓄積量4,600立方米。有果園6,000畝,果樹22萬株,主要品種有蘋果、梨、桃等。所產
寒富蘋果、龍白桃、北京一號梨很受消費者青眯,每年產各類水果6,000多噸,尚供不應求。境內有板栗1,500多畝,年產板栗500多噸,有葦塘2,300畝,年產蘆葦1,000多噸。境內有3.5公里海岸線,有一萬多畝灘涂,9,160畝淺海,6,200畝港灣。主要生產
文蛤、
雜色蛤、
對蝦、稜子蟹等。境內有各類漁船400多艘,年捕撈量5,000多噸。黃土坎鎮境內礦藏資源豐富。不僅有儲量千萬噸的石灰石礦,還有石英石、滑石、錳、
高嶺土、矽石、
理石、
花崗岩等礦。東港市水泥有限公司就座落在鎮內石灰窯村,年產水泥20萬噸。
行政區劃
轄黃土坎、山河、楊名、愛民、趙家嶺、大黃旗、
大頂山、欒家、李家嶺、吉盛、石灰窯、得勝、
沙磧子13個行政村,106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黃土坎村府前街23號。201國道過境。
城鎮建設
黃土坎鎮小城鎮建設飛速發展,先後投資1600多萬元,建成商業街小區和海富東側小區。投資120多萬元拓寬201國道鎮內段1000延長米,拓寬面積11000平方米,路兩側修永久性花壇,栽長青
松柏,安裝路燈63盞。籌集資金300多萬元,修建黃土坎至沙磧子村7.8公里柏油路,油路上寬8.2米,路肩並栽花、植樹、種草。同時加大屯堡路改造工程,清理路障527處,改造屯堡路5.1萬延長米,道路兩旁栽植風景樹3500多株,栽花4萬多株,各村、各單位都有花壇,2002年度被市政府評為“綠化美化先進鎮”。
招商引資
黃土 坎鎮共完成招商引資額7469萬元,占年度計畫的68%;共引進項目20個,其中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1個,200萬元以上項目3個。在談項目7個。為抓好招商引資,推進工業經濟發展,鎮黨委、政府修改、完善了關於招商引資的若干優惠政策,通過給全鎮7000多農戶發招商引資宣傳單,召開同鄉聯誼會,表獎招商引資及納稅先進集體和個人等做法,使廣大幹部民眾積極參與招商引資工作。鎮領導多次北上南下,跑項目,招客商,引資金,幫助進駐該鎮發展的企業辦理有關手續,解決企業用地、廠房和招工等問題。截至8月底,完成銷售收入200多萬元。2008年以來,黃土坎鎮共實現企業產值71491.5萬元,工業產值61896萬元,企業實現利潤6029萬元,均超過年度計畫的70%。
機關建設
建設
黃土坎鎮黨委政府非常注重機關效能建設,要求全鎮機關幹部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要求,以嚴格機關管理,增強公僕意識,提高工作效能,落實服務承諾,建立監督機制為重點,以深入開展學習教育活動為動力,堅持從嚴治黨,從嚴治政,確保政令暢通,提高鎮機關依法行政水平,增強權力運行的透明度,促進廉政勤政建設,推動黨在農村各項工作的落實,為該鎮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營造良好的軟環境。
原則
黃 土坎鎮機關效能建設,堅持依法開展、實事求是、注重實效、有利監督等四大原則,努力實現兩大轉型:
一是使幹部機關作風向公僕型轉變,力爭思想上有明顯提高。通過效能建設,把機關幹部思想和作風向公僕型轉變,堅持把"民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效能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克服
官僚主義,反對以權謀私和損害人民利益的現象,努力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水平,促進機關作風轉變。二是使幹部工作效率向效能型轉變,力爭作風上有明顯轉變。要在效能建設中大力倡導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實現管理的科學化、系統化、制度化,增強公務人員的民本意識,提高機關行政效能和行業服務水平,改善機關形象,進一步密切黨群幹群關係。
歷史文化
研究
經過兩年多的考古調查研究,文物考古部門在丹東──莊河高速公路施工沿線有了重大的考古發現,在東港市
大孤山東側大洋河畔發現了距今3300年左右的商代末期人類居住遺址。遺址位於東港市黃土坎鎮
揚名村山西頭村民組,因此考古工作者稱之為“山西頭遺址”。山西頭遺址位於
山西頭村民組西側果園內的低矮山崗上,距大洋河東岸約30米,距大孤山5公里,整個遺址地勢西高東低,南、西、北三面山坡皆陡立,惟東坡較為平緩,背風向陽,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發現
有了初步的考古證據後,2002年冬和2003年夏,考古隊員對這一地區進行了兩次清理髮掘,總計歷時兩個多月。據此次帶隊進行考古調查的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副研究員陳山介紹,在挖掘過程中考古隊員們發現
了大量的
石器、
陶器。隨著挖掘工作的深入,考古隊員還在這裡發現了5座房址和5個灰坑。由於房址延伸出探方外,所以考古隊員擴大了探方面積,實際發掘面積有250平方米。房址分別為圓形和方形,建築形式均為半地穴式,周圍遺有柱洞,每座房址內都發現了數量較多的燒土土塊和陶器、石器等遺物。有的房址遺留著遺蹟明顯的灶址。所發現的陶器均為夾砂陶,有的還含有大砂粒,胎質與製作都比較粗糙。主要器形有生活用具,如陶盤、陶碗、陶罐、陶壺等,陶碗多是尖圓唇假圈足,陶罐口沿多是附加堆紋口,上有明顯的指甲壓紋,
陶盤有子母口與非子母口兩種。石器的種類較多,有刀、斧、磨棒、磨石、磨盤、鏃、
棍棒頭、網墜、球、鑿、
墜飾、三棱刀等生產生活用具。據了解,遺址內所發現的灰坑形狀不規則,文化遺存保存很淺,坑內遺物較少。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在遺物出土的層位提取了相關樣品,送至北大文博學院進行了科學測定,從遺址已出土的遺物以及發現的遺蹟來看,結合北大文博學院的測定可以判斷該遺址屬於青銅器時代的中期,相當於紀年中的商朝末期,這一考古新發現,為認識丹東地區及黃海沿岸的歷史文化以及遼東史前文化序列提供了新的一批考古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