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黃圖珌
- 字號:字容之,號守真子、蕉窗居士
- 所處時代:清代
- 出生地:松江華亭
- 出生時間:1699
- 去世時間:1752後
- 主要作品:看山閣集
- 主要成就:文學、戲劇
個人簡介,作品介紹,創作思想,創作特點,作品評說,與《鴛鴦幻》的關係,著作簡介,
個人簡介
黃圖珌有很多著作,其中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是《雷峰塔》傳奇。此劇所寫的白蛇、青蛇故事原系民間傳說,其文字記載先後見於《小窗自紀》、《清平山堂話本》、《西湖遊覽志余》、《西湖佳話》和《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等筆記或小說。明末陳六龍有《雷峰記》傳奇,今不傳。
作品介紹
黃圖珌善詞曲,亦工詩文,著有《看山閣全集》,收詩、詞、文、賦、雜記和散曲共64卷。
所著戲曲有《雷峰塔》(2卷)、《棲雲石》(2卷又名《人月圓》)、《夢釵緣》(2卷)、《解金貂》(2卷)、《溫柔鄉》2卷又稱《二美圖》、《百寶箱》(2卷)、《雙痣印》(2卷)及《梅花箋》等,合稱《排悶齋傳奇》。
創作思想
清代劇作家黃圖珌談及作曲時認為:“詞雖詩餘,然貴乎香艷清幽,有若時花美女,乃為神品,不在詩家蒼勁古樸間而論其工拙焉。”又云:“詞之有氣,如花之有香,勿厭其穠艷,最喜其清豳,既難其纖長,猶貴其純細,風吹不斷,雨潤還凝。是氣也,得之於造物,流之於文運,繚繞筆端,盤旋紙上,芳菲而無脂粉之俗,蘊藉而有麝蘭之芳,出之於鮮活花卉,人之於絕響奇音也。”
在談及作曲的含蓄和蘊藉時,認為:“字須婉麗,旬欲幽芳,不宜直絕痛快,純在吞吐包含,且婉且麗,又幽又芳,境清調絕,骨韻生光,一洗浮滯之氣,其謂妙旨得矣。”又曰:“用字須活,用筆須松。活則亮,松則清。清如風,亮如月。其音節嗚鳴然,宛若在於風月光霽間也。”在論及情與景的關係時,認為:“情生於景,景生於情;情景相生,自成聲律。”
創作特點
嘗自謂創作戲曲,“毋失古法,而不為古法所拘;欲求古法,而不期古法自備”。
黃圖珌強調“畫工”與“化工”,並舉出《琵琶》、《西廂》為例,進一步闡明“畫工”與“化工”的區別,認為《琵琶》之所以為“畫工”而未達到“化工”的境界,主要是因為“雖《琵琶》之諧聲、協律,南曲未有過於此者,而行文布置之間,未嘗盡善”,更主要的是《琵琶》較與《西廂》,人為雕琢痕跡較重,“陳腐之氣尚有未消,情景之思猶然不及”。
作品評說
黃圖珌的《雷峰塔》是今天可以看到的這一題材的最早劇本。劇中描寫的白蛇形象和小說有所不同,她不再是害人的蛇妖,而是一個溫柔善良、忠於愛情的婦女形象。白蛇和青蛇在西湖遇雨時向許仙借傘,及後來為索取許仙而同法海大戰的情節,也比小說中的描寫更豐富,這些都對以後的白蛇傳戲曲發生過重要影響。黃圖珌《雷峰塔》作於乾隆三年。各劇種競相改編搬演,在民間廣為流傳。一些折子戲如《斷橋》、《盜草》、《水斗》等至今還經常活躍在崑曲舞台上。《雷峰塔》全劇所表現的內容和結構,預示著中國戲曲創作開始進入以舞台性為主的階段,“文人戲曲”時代走到了它歷史的終結。
與《鴛鴦幻》的關係
清人黃圖珌的《看山閣集》有九首詩與《鴛鴦幻》傳奇作者及其內容有關,此前無人注意。從黃圖珌詩中可知,《鴛鴦幻》是一部才子佳人戲,約作於乾隆初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之間,作者是松江府(今上海市)諸生戴蓉石,收錄於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的《清代稿本百種彙刊》(79)中的《靈山會》傳奇,未見任何曲目及曲籍記載,其作者幻園居士為清宗室,劇作完成於鹹豐五年(1855)七月。
《海寧州志稿》卷二九載陳乃賡《黃堂夢》傳奇八卷,無其他文獻記載。陳乃賡是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曾官刑部主事,長於詞曲,卒年34歲。《黃堂夢》當為其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回籍後所作。
著作簡介
《雷峰塔》 此劇所寫白蛇、青蛇的故事,為今日流行的《白蛇傳》最早劇本。劇情介紹全劇共三十二出。寫南宋臨安人許仙,自幼父母雙亡。清明時節追奠父母,歸途雨中與白蛇、青蛇所變之白娘子和青兒同船,許仙將雨傘借與白娘子,彼此留情。許仙欲娶白娘子為妻,拿出白娘子所贈銀錠,是為朝廷所失庫銀,許仙因罪發配蘇州,白娘子與青兒前來探望,結婚成親。承天寺開佛會,許仙前往遊玩,因白娘子所給扇子又是贓物,許仙再次被捕,發配鎮江。白娘子也來到鎮江,勸得許仙回心轉意,二人重歸於好。許仙到金山寺聽法海說法,猛然醒悟白娘子真是妖怪。遇大赦,許仙回到杭州,道破白娘子是蛇精,法海用缽盂收伏了白蛇和青蛇。壓在雷峰寺前,許仙削髮為僧,托缽募緣,造起一座七層的雷峰塔。塔成之日,韋陀接引法海,許仙重登天界。 劇中的法海是一個法力廣大的衛道者的形象,許仙則被寫成受害者,最後因法海的點化而遁入空門,這又使作品存在著缺陷。《雷峰塔》在演出過程中,藝人們對它作了加工,並增加了“生子得第”情節,當時很盛行。到乾隆中葉,他本《雷峰塔》出現後,黃本漸不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