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口荔枝螺 形似疣荔枝螺且大,高70毫米。殼面具細而低的螺肋,肩部具結節。殼黃褐色,有縱走紫褐色花紋。殼口內黃色,棲於低潮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口荔枝螺
- 拉丁學名:Thais luteostoma
- 界:動物界
- 門: 軟體動物門
- 綱:腹足綱
- 目:狹舌目
- 科:骨螺科
介紹,形狀,生活環境,分布,生存條件,相關研究,
介紹
黃口荔枝螺 形似疣荔枝螺且大,高70毫米。殼面具細而低的螺肋,肩部具結節。殼黃褐色,有縱走紫褐色花紋。殼口內黃色,棲於低潮區。
拉丁名稱 Thais luteostoma(Holten,1803)
中文門名 軟體動物門
拉丁門名 Mollusca
中文綱名 腹足綱
拉丁綱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狹舌目
拉丁目名 Stenoglossa
中文科名 骨螺科
拉丁科名Muricidae
中文屬名 荔枝螺屬
拉丁屬名 Thais
分布類別 海水
形狀
貝殼中等大小,呈紡錘形,殼質堅硬,殼高43毫米,寬27毫米。螺層約7層,縫合線淺,不明顯。螺旋部較高,約為殼高的1/2。殼面較消瘦,每一螺層中部突出形成肩部,在肩角上有一列角狀或鴨嘴狀突起。有的個體在縫合線的上方還有一列小的突起列。在體螺層這種突起有4列:以上方第1列最強大,下方各列的突起大小順序迅速縮小。整個殼面還密生許多細的螺紋和非常細密的生長紋。殼面黃紫色,在角狀突起部呈土黃色。殼口長卵形,內面土黃色,雜有少量紫褐色雲斑。外唇薄。內面有4、5粒小的乳頭狀齒,外緣有細的缺刻。內唇略直,光滑。前溝較短,先端稍彎向背方。具角質厴。
貝殼紡錘形,螺層約7層,螺旋部尖。體螺層較膨大,每一螺層中部突出形成肩部。在肩角上有一列角狀或鴨嘴狀突起,這種突起在體螺層有4列。殼面黃紫色,外唇外緣有細的缺刻,內唇光滑。前溝較短,先端稍彎向背方。厴角質。
生活環境
生活在潮間帶中、低潮區至20m深的岩礁間或礫石間。捕食雙殼類。
分布
中國沿海均有分布。日本也有分布。在廣東大亞灣的大辣甲島、三門島、長環島可採到。
生存條件
黃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骨螺科(Muricidae),腹足綱,軟體動物門。棲息
於潮間帶,我國沿岸均有分布。在試驗裝置的人工控制環境條件下,分別進行鹽度、溫度和PH的單因子的適應性試驗,得到的結果是:黃口荔枝螺的適宜鹽度為21.3~27.1,最適鹽度範圍為23.3~29.2;適宜溫度為19.6~23.7℃,最適溫度範圍為18.9~27.8℃;適宜PH為8.02~8.95,最適PH範圍為8.42~8.89。建議在進行黃口荔枝螺的人工育苗時,注意鹽度、溫度、PH的相應保障性調節。
相關研究
黃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和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均屬骨螺科荔枝螺屬,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營養價值,為我國沿海漁民重要的捕撈對象之一,近年來,其資源量嚴重衰退。 本研究以黃口荔枝螺和疣荔枝螺為研究對象,採用線粒體DNA16S rRNA和COI基因序列測定技術和形態多變數分析對其群體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進行了研究,旨在為其資源評估、保護及今後開展增養殖提供科學依據。其研究結果如下: 1.採用多變數形態度量學方法,對采自中國舟山、南麂、福州及珠海潮間帶的4個黃口荔枝螺群體,共115個個體,對其外部10個形態特徵進行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別分析和差異係數檢驗。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結果表明:珠海和福州群體、南麂和舟山群體形態差異較小,珠海和南麂群體趨異最大。差異係數檢驗結果表明,群體間的形態差異尚未達到亞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