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厝尾村

黃厝尾村

黃厝尾村位於東鳳鎮東南方,南鄰王厝隴村堤邊村,北鄰儒士村溝邊村,距鎮政府五公里。東有省道護堤公路、西有鎮道東梅路、北有龍堤路從村中穿過,交通運輸便利。2013年全村有454戶,2201人,耕地四百五十畝(水田266畝,旱園184畝),果園308畝,魚池49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厝尾村
  • 電話區號:0768
  • 地理位置: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東鳳鎮
  • 方言:潮州話
  • 車牌代碼:粵U
  • 村內企業:沙石廠、預製廠、玻璃廠
  • 村內資源:鐵礦、紅柱石 、石膏、銅、金
  • 主要農產品:菠菜、椰子、彌猴桃、紅椒
簡介,村里單位,地圖信息,

簡介

黃厝尾村創鄉於宋末,最先是黃氏0來此落戶定居,明朝初年鰲頭陳氏派系五世陳德安之孫(七世)居於此,隨後又有楊姓遷來,現陳姓為多。因黃氏先入居,村名故稱黃厝尾(美),又因地形似仙人,也稱仙塘鄉,但習慣上還是稱黃厝尾(美),沿用至今。
黃厝尾村是鰲頭十八鄉之一,向來屬南桂都——東鳳鎮,民國19年(1930年)為下桂鄉所轄,1940年日偽時屬南桂區鰲頭聯鄉,1946年與儒士、溝邊合稱南桂鄉第十六保,1952年與下張合稱下張鄉,1956年併入鯤江鄉,1961年建立黃厝尾大隊,1983年改稱鄉人民政府,1987年改設村民委員會,1991年改設管理區辦事處,1998年又改設村委會。
黃厝尾村是潮汕平原水稻高產片之一,在全國各地享有盛名,也受外國專家矚目。建國以來,經過土地改革、走集體化道路,大大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在上級技術部門的幫助下,實行科學種田,發掘土地潛力,糧食作物產量逐年提高。至1964年糧食產量“雙跨綱”,與內畔等七個單位榮獲省人民政府頒發獎狀。至1982年該村水稻畝產達2855斤。中央和省有關單位領導多次前來指導、檢查、驗收、參觀。1965年至1980年先後有中南局書記方方同志、省委領導-、王首道、吳南生、鄔瑜等同志前來視察、檢查工作,還有印度專家前來考察,越南水利專家、外貿部長率團前來參觀。
在科學種田奪高產過程中,該村湧現了許多優秀模範人物和幹部。陳林千同志是潮安縣政協一至二屆委員,積極培良種甘茨苗和其他種苗,於1960年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陳玩為同志是村農業社主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先後於本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任省、縣、公社黨委委員、革委委員、貿協會常委、副主任等非脫產職務,出席省-和省“人大”會議共四次,1978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五屆委員。陳仰國同志是該村原黨支部書記,曾任東鳳鎮人民政府副鎮長。曾於1979年出席北京國務院嘉獎會議,於1982年當選為廣東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又先後於1976年受到省科技大會嘉獎;1979年受到國務院嘉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村的產業結構逐步從農業為主調整為農、工、商相結合,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工業主要有製鞋、鞋跟加工、不鏽鋼等,還有部分村民從事商業、種養業等。村民收入不斷提高,至2013年,人平收入達到8000多元。村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自1985年至2013年期間,全鄉新建房屋2000多間,基建面積42350平方米。
村的教育事業也有很大發展。1958年借用私人住房辦學,初辦初小,後到完全國小,1968年增設國中班(後併入王厝隴聯中)。1983年鄉投資6萬元,自籌新建校舍(總面積1359平方米,建築面積559平方米),學生有了比較好學習環境。2000年在村民和在外鄉賢的大力支持下,村多方籌資,重建一所新學校。該學校占地面積12畝,有三層教學樓一棟,禮堂一座,運動場一個,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滿足現代化教育的需要,被評為市規範化學校。學校有6個班,139名學生。
村“兩委”幹部注重“民生工程”建設,於1997年村道鋪上水泥路面,2002年村建骨灰堂一所,2009年10月1日村委會辦公樓落成,2010年建起了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仁德堂(供死亡者用),並成立了黃厝尾村福利會扶貧濟困。

村里單位

村委會,村廣播站,村國小 ,衛生院 ,黨支部,村糧站,村民兵連,黃厝尾村中學

地圖信息

地址:潮州市潮安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