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先明(2019年8月中國好人榜好人)

人物故事,個人榮譽,

人物故事

黃先明82歲、葛惠珍81歲,老夫妻住在井崗鎮開發區玉蘭新村。夫婦兩都出生在農村,黃先明是肥西縣人,葛惠珍是寧國人。
事跡簡介:黃先明、葛惠珍夫婦一輩子都在秉持著“助學圓夢”的理念,至今已捐資助學90餘萬元。他們用自己一點點攢下來的錢,儘可能去幫助身邊能夠幫助的孩子們,讓他們都可以快快樂樂地踏入學校,安安心心地完成學業。也因此,老兩口與全國各地,甚至很多從未謀面的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年過80歲的他們,僅靠這微薄的退休金依舊在專注他們的“事業”。黃先明、葛惠珍多次獲得安徽紅十字會頒發獻愛心榮譽證書。
黃先明和葛惠珍,是一對恩愛的老夫妻。多少年來,這對老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個高尚的信念,這個信念,就是“捐資助學”。兩位老人希望自己“捐資助學”的愛心,可以幫助和解決更多的困難家庭,讓他們的孩子能夠上學,接受教育,長大後,為社會多做貢獻。
兩位老人堅持不懈的捐資助學行為,早已經被社會關注。不明真相的人,對於他們捐資助學的闊綽出手、慷慨解囊行為有些不解,還誤以為他們是“大款”。面對這一切,兩位老人思想一致,立場堅定,始終將“捐資助學”的行動,進行下去。其實,這對老人並非“大款”和有錢,相反,他們都是退休老人,依賴退休金過日子,每個月的家庭收入,可能還達不到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收入。老人將退休金“一分為二”:一份用作家庭生活開支,一份作為捐資助學的“基金”,老人的孩子也非常支持老人的“事業”,經常加入到兩位老人的助學工作中,一起幫助身邊的困難家庭,讓失學孩子能夠背上書包,重返學校,接受教育。
身在他鄉 不忘助學
1985年,黃先明老人因闌尾炎住進了寧國縣醫院。老人發現臨床有位陪護的女士,愁容滿面,常常暗自落淚。一問得知是因交不起600多元的住校費,孩子可能面臨輟學。黃先明和妻子葛惠珍經過商量,當即表示讓孩子住進自己的家裡,並專門騰個房間讓其居住,還承擔了所有的生活用品,每周還給孩子燒些可口的飯菜。在他們的幫助下,這個孩子後來考上了屯溪師專。
在寧國生活期間,黃先明、葛惠珍夫婦先後資助了六名貧困生,並幫助他們順利地完成了學業。
回歸故土 堅定如初
1999年,黃先明、葛惠珍夫婦退休後從寧國移居至合肥蜀山經濟開發區玉蘭新村。當時家境貧寒的劉樂,無錢上學。老兩口得知後,資助他2000元學費到新華電腦學校上學。由於出生後不久父親去世生活困難面臨輟學葛振興,老兩口資助他3000元,讓他重新回到了學校。此後,這對老人又資助了四位貧困生,直至他們考上了大學。
傾力相助 為善最樂
黃先明和老伴葛惠珍是安徽商報“愛心面對面”欄目的忠實讀者,多次幫助報紙報導的弱勢群體,捐款總額達幾十萬元。2004年,在安徽商報“愛心面對面”看到了8歲的盲童王香君渴望學習音樂的報導後,夫妻兩通過商報向小香君提供了幫助,15年來兩位老人一直關心香君的成長,2015年香君成為了安徽省第一位盲人參加高考的孩子,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的天津音樂學院。9月在商報上看到王香君辦音樂會籌學費的訊息後,他們又第一時間給記者打來電話,捐款2000元。除了留下兩張入場券作為紀念外,還委託商報把剩餘18張入場券轉贈給需要的讀者。“香君這個孩子一直以來都很努力,讓我們非常感動,想幫幫她。我們年紀大了,沒法去現場給她加油,把入場券留給其他人吧,希望大家都來幫幫這個好孩子。”
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三次大地震,這對老夫妻自發向紅十字會捐款,希望以此來資助地震災區的失學孩子。
2016年。老夫妻從報紙看到貧困大學生邵婉萍的困境後,立即拿出2000元資助。2017年1月。從報紙上看到安徽省慈善與社會福利協會發起白血病患兒專項募捐活動後,這對老人決定各自拿出5000元退休金,幫助白血病患兒。1月10日上午,他們拿出1萬元退休金,捐給了安徽省慈善與社會福利協會,為救助全省0—14歲白血病患兒獻出了自己的一份愛心。
這對老夫妻向社會貧困學生捐款助學的次數太多了,有很多事情,他們自己都記不清了。這兩位老人的退休金大部分,都投進了“捐資助學”的愛心慈善事業,老人家裡有很多“捐資助學”證書和榮譽獎盃但是卻沒有一張和受助者的合照,老人家說他們基本都是通過資助機構進行捐助,是不是他們親自送到救助者手上和有沒有合照都不重要,只要他們能幫助到別人就好。
現在,老兩口還是每天堅持看報紙、看電視,只要看到報紙或者電視上刊登救助信息,老兩口便會馬上想方設法將他們的“愛心”傳遞到別人手中,老兩口說:“我們就希望能夠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其他的我們老兩口就不多想了。”

個人榮譽

2019年8月,獲得2019年8月“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