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字:開甲
- 號:莘叟
- 中文名:黃仲莘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黃仲莘從小聰敏好學,18歲參加縣試獲得第一名,參加院試(省學政組織的考試)考中秀才,之後補充為廩生,被推舉為優秀生員,受到本縣舉人蒲卓庵、楊文軒、中江拔貢(省學政從地方選拔並貢入國子監的文化品行兼優的生員)黃樹珊器重,幾次參加鄉試,雖被推為“堂備卷”,但最終並沒有被選中。在錦江書院讀書,每次考核詩文均名列前茅,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四川省高等師範學堂速成班。畢業後,任樂至縣勸學所(科舉考試廢除後,學部在縣一級設立的管理地方教育的專職機構)視學、學務總董,在主持全縣學務工作的五年中,努力推行新學制,將縣、鄉20所書院先後改為高等、初國小堂,並興辦初級國小。
中華民國建立後,黃仲莘應聘到江安任教,與廣西籍進士鄭夔一併獲良師稱號。當時在維新人士朱山(江安人)主編的《國風報》上,黃仲莘經常發表詩文,抨擊時弊,提振革命鬥志。
1916-1924年,黃仲莘先後任樂至、武勝、南川、眉山、安岳等縣案牘(文書)、承審員(在未設法院的地方由縣長兼理司法,承審員是代表縣長受理訴訟的專職人員),並代理眉山縣知事。返回樂至縣後,先後任地方法團文牘(指在官府或其他團體草擬文稿的人),他所擬寫的呼籲、申請、函電、檔案,都情詞懇切,使當地獲得賑災救濟並被減免苛捐雜稅。
1927年,續修縣誌,黃仲莘兼任採訪和纂修,工作不遺餘力。同年秋,樂至縣初級中學成立,黃仲莘受聘擔任文牘兼教文史學科。抗日戰爭時期,黃仲莘與“天池吟社”同事曾經用一些同仇敵愾的詩詞來教育學生,並在學校撰寫對聯:“投筆從戎,壯志何殊班定遠;揮戈抗日,立功不讓馬伏波”,增強全縣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因此,廣大學生踴躍參加青年志願軍。
1947年,樂至中學舉行20周年校慶,黃仲莘抱病撰寫校史,編印專刊,在當時被傳揚稱道。同年,黃仲莘去世,享年74歲,弔唁送葬的人絡繹不絕。
主要成就
黃仲莘開辦縣中新學,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一生清貧,遺著《澄波樓詩文集》7卷,“文化大革命”中流散遺失。